
在刘慈欣的科幻中篇《诗云》中,超级文明的个体“李白”,为了超越人类诗词艺术的巅峰,打算“把所有的诗都写出来”。于是,“李白”消耗了整个太阳系的物质,创造出“一片直径一百亿公里的,包含着全部可能的诗词的星云”,即“诗云”,以此宣告—技术超越一切文学。
如此图景,犹如技术浪漫主义者对文学本身的颠覆、反讽,又隐含了仿若克苏鲁神话式的寓言:某种绝对强大的媒介,以蔑视的姿态碾碎了人类思想文化的精粹。所谓“诗云”,俨然是一团指向“文学”的混沌深渊,以一种令人不寒而栗的方式,“混淆”了技术与文学的边界。
今年10月,一篇“100%由AI创作”的名为《机忆之地》的小说,获得了江苏青年科普科幻作品大赛的二等奖,被称为“文学史上首次”—不得不说,这本身就是一句相当科幻的叙述。
AI或将引领文学“革命”?
据了解,这篇小说是清华大学新闻学教授沈阳通过对话形式,逐步提示AI创作而成的。他指定了卡夫卡风格,经过66次对话,输出约43061个字符,从中复制出5915个字符,完成了《机忆之地》的参赛版本。纵观这篇小说,它有着相当新颖的构思和一个引人入胜的开篇。
“这是一个有趣的尝试。”据主办方介绍,在作品征集阶段,他们了解到沈阳正在尝试用AI创作小说,就向其发出了邀请。这篇由AI生成的作品,混在普通參赛作品中,交到了6位不知情的评委手上,只有一位评委看出了其中的“AI味儿”。最终,《机忆之地》以高票获得了大赛二等奖。
AI创作的作品获得文学奖项,足以成为AI写作技术发展过程中,颇具标志性的一幕,证明AI写作技术已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同时,它也引发了近期文学界关于“人的文学和AI的文学”的探讨。

本是关于概率论的命题,成为了AI写作的绝妙预言。
实际上,相比对传统文学界的冲击,自从去年ChatGPT横空出世,国内的各种相关产品如雨后春笋般接连涌出,早就有不少网文作者尝试将其应用到写作当中—对于他们而言,AI写作并不陌生。
而在当今时代,在被传统文学圈子刻意忽视的区域,网络才是“文学”最前沿、竞争最激烈的舞台。
今年7月,“阅文创作大会”于成都召开,阅文集团展示了国内网络文学行业首个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写作辅助大模型,以及基于这一大模型的应用产品,它可以帮助作者在世界观设定、角色设定、情景描写和打斗描写等方面丰富细节,生成大段补充内容,从而辅助创作。
显而易见,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强势入场,以及日后的优化迭代,在写作效率攸关生死的网络文学领域,极有可能会引发一场新的“革命”,无法跟上趋势的作者将被逐步淘汰,唯有紧跟潮流,才能享受新一轮技术红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