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地利对19世纪内方兴未衰的法国、德国、意大利罗曼化的潮流都不感兴趣。有理论家爱德华·汉斯立克对18世纪末的情感论挑起了论争,但并未对音乐的作曲和实践产生了影响。
布鲁克纳(Anton Bruckner,1824—1896)出生在奥地利的安斯费尔登,年轻时在那里当风琴师。1855年—1868年,他在林茨大教堂当风琴师,同时随维也纳的赛希特尔学习作曲理论;1868年,他移居维也纳,在维也纳大学当对位法教授;1896年10月11日,在维也纳逝世。
布鲁克纳是虔诚的奥地利天主教徒,音乐作品也因有宗教色彩,而与众不同。布鲁克纳主要是交响乐作曲家,他交响乐的主题展开方面与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有联系,和声上则继承了瓦格纳的“特里斯坦风格”。
布鲁克纳发展了一种新的主题写作技法。他通常不直接呈示完整的主题,而采用三段式的主题结构方法:(1)主题的核心出现;(2)加工这个主题核心;(3)主题持续不断地“生长”(Wachsen)。所以,布鲁克纳的主题具有封闭性,在之后的音乐段落中很少展开。这种呈梯型状态的主题,源于巴洛克时代的追逸曲主题。
布鲁克纳作曲了十一部交响乐,只有《bE大调第四交响曲》有18世纪的形容词“罗曼的”(Ronmentic)作付标题。他还作曲了四首弥撒、150首赞美诗、对唱圣歌、弥撒圣歌等。
布鲁克纳的交响乐经常有管風琴的参与,在人考虑如何把复调构思的管风琴宏大音响,用适宜的配器体现出来时,这个问题更显得突出。他还喜爱把第一乐章主题在终曲里再现,表明布鲁克纳的艺术与“魏玛乐派”的美学主张的密切关系。
一、法国世纪末音乐
19世纪三十年代,法国盛行大歌剧。法国没有意大利美声歌剧的传统,但是器乐、舞蹈、合唱自两百年来,在法国宫廷艺术中蓬勃发展,在三十年代诞生的法国大歌剧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凯鲁比尼(LuigiCherubini,1760—1842)是生于意大利的法国人。他创作的歌剧有两种风格,格鲁格式的意大利歌剧,或皮契尼式的法国歌剧,如《美德阿》《安那克里翁》等。在法国1789年革命期间,盛行拯救歌剧和恐怖歌剧,他作曲了《挑水夫》。
梅耶贝尔(GiacomoMeyerbeer,1791—1864)作曲的大歌剧有多部,如《恶魔罗贝尔》《胡格诺教徒》《预言者》《非洲女》。他用德奥和声、意大利美声旋律和法国音乐的节奏,求得最大的戏剧效果。
冯·弗洛托(FriedrichvonFlotow,1812—1883)作曲了《玛尔坦》和《阿莱桑多·斯特拉德拉》,在法国歌剧舞台上受人欢迎。
古诺(Charles Gounod,1818—1893)至今仍上演的保留剧目是《玛格莱特》(又名《浮士德》)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他是一位管风琴家,音乐有一种浅显的抒情气质。他根据巴赫《C大调前奏曲》的和声框架改编的《圣母颂》,取代了原作冥想的基础,成为德国作曲家经常嘲讽的沙龙音乐的抒情。
圣-桑(Cainille Saint-Säens,1835—1921)是古诺、哈列维[1]的学生,同时又受李斯特和瓦格纳的影响。他作曲了大歌剧保留剧目《参孙与达里拉》,还作曲了交响曲、小提琴协奏曲、钢琴协奏曲、小提琴独奏《随想回旋曲》等器乐曲。
比才(Alexande Césas Léopold Bizet,1838—1875)是古诺、哈列维的学生,作曲的大歌剧有《卡门》《采珍珠人》《美丽的波斯少女》《恐怖的伊万》等保留剧目,还作曲了一部《C大调交响曲》。比才把法国宫廷艺术的抒情戏剧片段,加进大歌剧的重唱、合唱、舞蹈、器乐(各幕前奏曲),有地方色彩的独唱(《爱情像一只小鸟》《花之歌》等因素,发展成19世纪至今脍炙人口的剧目。
马斯内(Jules Massenet,1842—1912)作曲了大歌剧《迷娘》《维尔特》《唐·吉砢德》等剧,融合意大利“真实主义”歌剧音乐风格,写出具有法国抒情性的戏剧。
法国弗朗克(César Franck,1822—1890)不仅作曲了歌剧《胡尔达》《吉赛尔》,还作曲了《d小调交响曲》和室内乐等。他使用了主题和动机,在器乐曲的几乎所有乐章“循环式”地出现。他的学生丹迪称,法国交响乐艺术19世纪末从弗朗克开始,追赶了德国、奥地利长期以来在这个领域的长足发展。
肖松(ErnstChausson,1855—1899)是弗朗克、马斯内的学生,作曲了交响诗《爱与死之诗》、为莎士比亚《暴风雨》的配乐、小提琴协奏曲《音诗》等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