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编曲是我国独具特色的钢琴作品形式。由储望华改编自阿炳的同名二胡曲《二泉映月》是20世纪后半叶中国钢琴改编曲中的优秀代表。作者既根植于原作,又从钢琴创作角度进行了一系列创新,使作品呈现出了民族美、融合美和内涵美等丰富的审美特征,也由此实现了对原作品的升华。本文选取三位钢琴家的演奏进行版本比较,对音乐表演进行多维度考究,借鉴二胡演奏中的“声腔化”审美追求,重点考察作品的民族风格的呈現方式,分析演奏家表演上的个性特征。
一、储望华与钢琴改编曲《二泉映月》
《二泉映月》是盲人演奏家阿炳的代表作。作为一个命运多舛的民间艺人,阿炳将对生命、生活和生存的感慨全部融入到了作品中,同时作品中又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可谓是道人生之凄苦,叹世间之悲欢,是我国二胡艺术上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储望华曾创作了《江南情景组曲》《翻身的日子》《解放区的天》《新疆随想曲》《前奏曲》等一系列佳作,并参与了钢琴协奏曲《黄河》的创作,为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钢琴事业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20世纪70年代初,储望华已经在钢琴改编创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主动将目光投向了这首《二泉映月》。其在充分尊重钢琴规律和原作特点的基础上,通过对结构、旋律、和声等方面的创新,不仅以新的形式对作品进行了展示,而且更加深刻地诠释了作品精神的内涵。既是对中国钢琴作品的丰富,也体现出了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创新。作品推出后,一直广受业内外的普遍认可,是当之无愧的中国钢琴改编曲优秀代表。
二、钢琴改编曲《二泉映月》审美特色
《二泉映月》作为一个民族题材,立足于民族民间音乐文化,致力于展示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气质和神韵。改编为钢琴版本,不仅保留了以二胡音乐为代表的中国传统音乐美学特点,而且结合西洋音乐的复调、对位等创作技法进行了一系列创新,获得了中西融合的全新效果。作品通过中西结合的方式揭示深刻的人文精神。
(一)民族之美——鲜明的中国风格
在和声方面,面对已经系统和完善的西方音乐和声体系,作者秉承不破不立的原则,在五声调式的基础上对原曲各个部分的调性进行了重新的叠置。而且在乐曲的高潮中,则大量采用了三度、五度、八度混合和弦(见谱例一),通过高音区的演奏让作品的气势更加恢弘[1],使作品从一个民间悲苦艺人的哀叹升华为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呐喊和不屈。
谱例1 储望华《二泉映月》,第43—44小节

在旋律与节奏方面,针对中国传统音乐旋律线性发展之特点,储望华重点在旋律的呼应、重复和迂回方面做文章,旋律线平缓而流畅。在第一部分中,每两个小节的音都紧密相连,每一次模进都辅以新的装饰,获得了婉转有致、轻巧灵动的表现效果[2]。节奏相对自由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特点,虽然储望华为该曲整体上标记了“如歌的行板”,但是全曲速度变化丰富,同时辅以切分、附点、琶音等,旨在使阿炳的内心情绪得到更加直观和准确的表现。因此在演奏中不必像西方作品一般严格按照表情记号进行,可以适当加以变通,体现出速度和节奏变化所产生的情绪变化。
在音色方面,因为原作品是二胡曲,所以模仿二胡也是改编的题中之义。作者先后通过钢琴的琶音、倚音、颤音和刮奏等手法,精准生动地再现了二胡的音色,给观众以既熟悉又陌生之感。该曲先后使用了多种类型的装饰音,一方面让旋律更加灵动,一方面也对二胡的音色予以了生动的模仿。以倚音为例,该曲的倚音基本上都是为了模仿二胡的滑音,要体现出一种粘连性,像是弦乐滑音一样自然行进。又如颤音,颤音主要用于对二胡揉弦技法的模仿,对演奏者手指灵活度有着较高要求。应用指腹轻轻触碰琴键,不能压得太重。而且要多用二三指演奏,避免三四指和四五指,以获得干净、轻巧的演奏效果。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民族化是源于作者内心,并自觉去践行的理念和追求,而鲜明的中国风格的呈现也正是这部作品最宝贵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二)融合之美——创新的中西合璧
面对中国化的素材和西方化的形式,如何将二者融合起来,使之清香和醇厚兼具,是中国钢琴改编创作的一个关键所在。在这首《二泉映月》中,储望华则通过融合化理念的树立和一系列创新技法的运用,实现了中西两种音乐文化的珠联璧合。
在旋律方面,西方音乐讲求旋律的纵向组成,追求立体化音响效果;中国音乐则讲求旋律的横向发展,追求线性化音色呈现[3]。面对两者的审美差异,储望华匠心独运。在创作技法上,尤其借鉴了拉威尔、拉赫玛尼诺夫、肖邦三人的创作。[4]其将和弦的三个音视为独立的声部,其中,减七和弦和半减七和弦的使用,促使了音乐语言更为色彩化(见谱例二)。在保持其原有功能色彩的同时,注重其横向变化发展,同时辅以不同的力度,这就实现了纵向基础上的横向有机发展。
谱例2 储望华《二泉映月》,第48—49小节

在结构方面,原二胡曲采用了中国传统音乐中常用的变奏结构。对此储望华先在改编中予以了保留,又对其进行了合理的改造。运用西方变奏曲式结构,全曲分为六段,一个主题、四次变奏以及尾声部分使之更加规范与合理。比如该曲第四部分的变奏,作曲家先后采用陈述、发展和延伸等多种手法,由简到繁、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和深化,二胡曲中表现出的阿炳心思之细腻、技法之精湛,都在四次钢琴变奏中展示得淋漓尽致。
在风格方面,二胡音色柔和、质朴而细腻,擅长演奏歌唱性旋律,通过揉弦等技法可以表现出一唱三叹、一波三折的玄妙意境。但是音色较为单一也是事实。为了规避本身音色单薄的问题,储望华在创作《二泉映月》时,吸收了作曲家吴祖强给予的多声部、复调建议,如开头的主题声部类似于弦乐四重奏的感觉,随着音乐的发展慢慢进行扩展。不仅如此,储望华侧重于气势上的呈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