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声乐是兼具系统性及个性化的演唱模式。数年来,流行声乐的演绎在商业、教学两种环境的批判下,逐渐走向被“完美式”审美定义的演绎道路。但“完美”这一尺度标准对流行声乐的发展是否真正起到正向作用仍有待研究。本文通过对“完美”这一标准的解读,以及用“完美”定义流行声乐而产生的局限性,细致解读了“完美式”审美对流行声乐的桎梏,以及阐释了流行歌手在当下“完美式”审美教学、商业环境中寻找出路的方式,希望能为流行声乐教学研究领域提供绵薄之力。
随着流行声乐研究体系的建立,一些专家学者将“正确的声腔状态”定义为“完美的流行声乐表演状态”。但与此同时,持有不同观点的音声随之而来——“完美在流行声乐表演中真的是必要的吗?”、“听众会用声乐教学中的‘完美式’审美对歌手进行审视吗?”……诸如此类的问题引起了流行声乐领域对“最佳演唱状态”的重新探讨和对“完美式”审美的重新审视。
一、“完美”与流行声乐表演中的“完美”
“完美”在新华字典中的释义为:完备美好,没有缺点。而“完美”这个时常被运用的形容词,在现实中却没有确切、合适的解释,其更易被定义为一种假想的、抽象的、为达某一目标而设定的概念。在流行声乐中,狭义的“完美”指“完美的发声体系”——以稳定的气息支撑游刃有余地表达作品;以良好的口腔状态使声音更加饱满;以正确的声音位置塑造立体化的音效;以灵活的声腔转换,让人声在作品中拥有多元化的表达;而广义的“完美”,多指某一歌手在诠释作品时带来的零瑕疵听觉感受。这种“完美”的听觉体验,不单是针对某一歌手的演唱技巧,而是当歌手卓越的演唱技巧恰好作用于适合该歌手演唱的作品中时,二者在连结中迸发出的“完美”听感。
那在流行声乐表演的审美体系中,为何将“完美”作为标尺去衡量呢?
首先,对歌手自身而言,流行声乐教学领域曾经提出:完美的基本功和技巧有助于帮助歌手诠释各类风格的歌曲。同时,拥有可以完成高难度作品的“完美”的唱功后,诠释难度系数不高的作品就游刃有余了;其次,对受众而言,寻求“完美”的声音似乎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审美需求”——一些听众企图通过建立“完美”的标尺去找寻可听的声音;而另一些则借心中的“完美”念想,控诉乐坛“可听”音乐的缺失。
从歌手和受众两种角度解释流行声乐表演对“完美式”审美的需求,看似有一定道理,但在实践中却出现了与理论大相径庭的情况——通过在实践中的逐步探索,发现“完美式”审美对流行声乐表演存在很大程度的限制,甚至可以说流行声乐审美的体系中,不应该存在“完美”这一要求。
二、“完美”的局限性
“完美”是存在局限性的,这体现在“完美”这一概念的不切实际性与主观性,以及因这两种性质共同导致的“完美式”审美体系的局限性。
1.“完美”的不切实际性
“完美”是“虚构的含义”,诗有云:“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生活中不存在完美,艺术中也一样[1]。 在艺术中,人们设立“完美”这一概念,是为了让艺术工作者“往高走、向前看”,在不断的实践与思考中,实现对自身艺术创作的超越。这种过程被赋予的概念应是“完善”,并非“完美”。艺術是永无止境的,在永无止境的实践道路上,硬按上“完美”的终点路标,这样的做法是不切实际的。
2.“完美”的主观性
完美不仅是“虚构的”,更是“主观的”,即不同的人假想出来的“完美”是有差异,甚至大相径庭的——有人认为“无可挑剔的”才是完美的;有人却认为,正是因为“无可挑剔”才不够完美。除此之外,众人在“形式”与“内涵”二者谁的完美才是真正的完美上,也产生了分歧,如有人认为断臂维纳斯是残缺的,因为她缺少了双臂;但另一部分人认为,正是因为其缺少了双臂,则可利用人的“完型思维”设想,断臂维纳斯在向人们暗示形形色色的双臂,进而带来了抽象的艺术审美效果[2],这样的思维让另一部分人认为“断臂维纳斯”是完美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