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破阵乐》产生于唐初战乱时期,在唐朝多次派将征讨刘武周失败的局势下,时任秦王的李世民出战并大败刘武周后,在河东军中产生并流传的一首歌颂其战绩的乐曲。待李世民即位后,命人将此曲改编为一首大型的表现帝王武功的宫廷乐舞,并多次在宴饮群臣及政权的文化交流中进行演出。本文欲对乐曲形成的相关史料进行搜集与整理,从隋唐时期河东的地理区划、政治军事和民族等多方面对该乐曲的孕育与造就的因素进行分析,探索乐曲产生背后的奥秘。
一、史料中记载的《秦王破阵乐》
(一)《隋唐嘉话》中:“太宗之平刘武周,河东士庶歌舞于道,军人相与为秦王破阵乐之曲,后编乐府云[1]。”
(二)《旧唐书》载:“《破阵乐》,太宗所造也。……及即位,使吕才协音律,李百药、虞世南、褚亮、魏徵等制歌辞[2]。”
(三)《旧唐书》载:贞观元年,宴群臣,始奏《秦王破阵乐》之曲。太宗谓侍臣曰:“朕昔在藩,屡有征讨,世间遂有此乐,岂意今日登于雅乐。然其发扬蹈厉,虽异文容,功业由之,至有今日,所以被于乐章,示不忘于本也。”七年,太宗制《破阵舞图》……更名《七德》之舞[3]。
(四)《旧唐书》载:凡命将征讨,有大功献俘馘者,其日备神策兵卫于东门外,如献俘常仪。……将入都口,鼓吹振作,迭奏《破阵乐》等四曲。……《破阵乐》:“受律辞元首,相将讨叛臣。咸歌《破阵乐》,共赏太平人[4]。”
从上述史料中可知,《秦王破阵乐》产生的时间是唐初,时任秦王的李世民在平刘武周之后,在河东军中流传的一首歌谣,待李世民继位后命人将其改编并置于雅乐中。乐曲在贞观元年进行首演,目的是使群臣牢记唐初李世民定天下之功绩,而后便成为每次宴会必奏曲目。贞观七年,在太宗听其臣谏言乐曲以文容的方式不足以对太宗战功进行全面的展示后,又命人制舞图,名为《七德舞》。至此,《秦王破阵乐》乐曲从起初的军中传唱提升至皇室用乐的各个重要场合;从初始以听觉传播的单一方式转变为以听觉和视觉两种方式进行乐曲的传播,给观者以更加直观和强烈的情感冲击。乐曲在强烈的君主意愿和政权的支持下,以恰适的方式进入了皇室用乐的各种重要场合。“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在军事方面战绩赫赫的太宗,将《破阵乐》引入了献俘仪式所奏乐曲中,以祭天地和先祖。至此可见乐曲所叙述的主体——李世民对其皇位获得的合理性及以武功定天下功绩的肯定和宣扬。而河东作为乐曲孕育之地,其所据的“龙兴之城”便是乐曲产生的关键因素。
二、河东的政治、军事地位分析
(一)隋唐时期“河东”地理区划
1.“河东”一词,最早见《左传》。清顾炎武《日知录》卷三一“河东山西”条曰:“河东,山西,一地也。唐之京师在关中,而其东则河,故谓之河东;元之京师在蓟门,而其西则山,故谓之山西。各自其畿甸之所近而言之也[5]。”
2.河东在我国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尽相同的地理区划,隋唐时期,河东的范围是前所未有的,这在地域面积和行政管理区域方面都有明显的体现,其所辖区域大概为现在的山西和少部分的河北及内蒙古部分地区。
(二)政治军事地位分析
1.唐朝“河东之地,以辕为襟带,与关中为表里,建都于此,可以总水陆之形势,将关河之气色[6]。”
2.唐太宗李世民谓:“太原,王业所基,国之根本[7]。”
3.并州(太原)北经代州、云州而通漠北,魏晋北朝以来一直是北方民族南下的重要通道,匈奴、鲜卑和羯都由这里发迹或进入中原,也有氐、羌等部众迁徙至此,隋至唐初还存在着粟特人聚落,社会风俗和文化面貌有其地区特色[8]。
4.在北朝至隋唐时期,对中原王朝最大的军事威胁主要来自于北方游牧民族,而朔州正处于防御北方游牧民族南下之要冲,同时这里也是中原王朝出击北方游牧民族的重要军事基地,其在军事上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北方游牧民族如攻克朔州,可南下威胁并州,进而向南从河津或河东渡过黄河,进取关中;亦可继续南下,威胁洛阳[9]。
从上述史料的记载可看出,在政治上对河东地区掌控的得失是整个中原王朝的关键所在,因此也必然成为古今兵家必争之地。然唐朝时期的河东并州作为李唐王朝的龙兴之城,其政治意义不言而喻。但在军事方面,河东北部地区作为隋唐时期防御北方势力向都城长安南侵的缓冲地带,对该地域的军事防备和建设成为中原各王朝的必然之选。而处于河东北部要塞的朔州,则是唐初割据势力刘武周的所在地,其势力的迅速崛起源于背后雄厚的突厥势力的大力支持。唐朝如果想要稳定唐初的多方割据局势,对河东地区刘武周割据势力的征讨与平定是势在必行的。
三、唐初战争局势分析
(一)隋末唐初刘武周势力分析
1.隋末唐初,多方割据势力雄起,隨着战事频发,割据的政权范围在不断地变化。刘武周作为在突厥支持下的一方实力雄厚的反隋割据势力,成为了隋末唐初时河东武装势力的代表。刘武周被突厥可汗封为“定杨可汗”之号,并与突厥旗帜“战狼头纛”为号召[10]。
2.公元619年,唐朝陷入了一个危机。刘武周在太原北方大同盆地西部的马邑崭露头角,企图占领唐朝创业之地太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