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关系“新常态”正在生成
达巍(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中美元首旧金山会晤后,两国关系呈现出某种进入“新常态”的迹象。这种“新常态”并非积极合作互为伙伴的“常态”,而是一种在长期博弈中争取和平共处的稳定状态,也是双边关系长期处于比较困难的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再进一步讲,中美关系经过自2017年以来类似于“自由落体”的恶化过程,现在触底企稳了,双方对彼此关系的认知形成了一些共性。
中美关系企稳符合双方共同期待
两国现在能够平心静气地接受一个现实,即中美结构性矛盾难以调和,博弈是长期性的,回不到从前那种合作为主的状态了。虽然两国仍不能达成对彼此关系的共同定义,中方也不可能接受美国对两国关系的“战略竞争”定义,但对于这一关系已经构成积极面小于消极面、竞争面大于合作面的现实,双方各界从上到下基本都是这样的认知。尽管这种认知有其消极性,但如果双方认知比较接近,就相对好管理一些。如果一方认为关系还可恢复,另一方认为已经不可能了,这种认知落差反而才是更危险的。
中美双方逐渐确信对方并不希望彼此关系彻底破局,不管是全面脱钩还是陷入美苏式的冷战,抑或军事冲突,对双方而言都是成本大于收益的。尽管这样的认知在两国国内均存在反对意见,但正在成为相对主流的观点。一年前的巴厘岛会晤从最高层面发出稳定中美关系的明确信号,此后经过“气球事件”等挫折,两国领导人在旧金山会晤上再次发出了稳定中美关系的信号。

登录后获取阅读权限
去登录
本文刊登于《世界知识》2024年1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