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木天:诗人的“迷途”与“归路”
作者 张若琂
发表于 2024年1月

简介:穆木天,原名穆敬熙,1900年3月26日生于吉林伊通。1918年天津南开中学毕业后去日本留学。1920年考入日本京都第三高等学校。1921年加入创造社。1923年入东京帝国大学读法国文学。1926年回国,先后在广州中山大学、北京孔德学院、天津中国学院任教。1927年出版诗集《旅心》。1929年去吉林大学任教。1931年到上海,加入左翼作家联盟。1932年与杨骚等发起成立中国诗歌会。1937年去武汉,参与创办《时调》诗歌半月刊,同年出版诗集《流亡者之歌》。1938年到昆明,次年到中山大学任教,此后主要致力于外国文学作品的翻译。1942年辞聘。同年出版诗集《新的旅途》,后在桂林师院任教。1947年到上海,任教于同济大学。1949年去东北师大任教。1952年调至北京师范大学。1971年10月逝世。出版的著作除诗集外,还有大量的翻译作品。

穆木天(1900-1971),原名穆敬熙,學名文昭,字慕天,后改为木天。吉林伊通人。诗人、诗歌评论家、翻译家。1926年毕业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同年回国,先后在中山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任教。第一首散文诗《复活日》发表于1922年的《创造季刊》,署名“木天”。20世纪20年代作为象征主义诗人活跃于诗歌界,这一时期的代表诗作收入《旅心》(1927)中;1926年发表著名的诗论《谭诗:寄沫若的一封信》,主张“纯诗”,反对胡适的“作诗如作文”。20世纪30年代,穆木天的诗歌风格转向现实主义,于1931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主要收入《流亡者之歌》。主要著作有诗集《旅心》《流亡者之歌》《新的旅途》;诗论《诗歌与现实》《徐志摩论——他的思想和艺术》《郭沫若的诗歌》等;译著有巴尔扎克的《夏贝尔上校》《欧贞妮·葛朗代》《巴黎烟云》等。

在中国新诗史上,谈及穆木天,人们会想到其上世纪20年代的象征主义诗作,如《落花》《雨丝》中那些浪漫的诗句,“我愿透着寂静的朦胧薄淡的浮纱,/细听着淅淅的细雨寂寂的在檐上激打……”[1],或是“我是一个永远的旅人永远步纤纤的灰白的路头”[2]。又或者会想到在1930年后,穆木天突然地向现实主义的转向。其实,他的转向并不“突然”,在上世纪20年代的诗歌创作中便有端倪,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其作于1925年的《告青年》,全诗如下:

告青年

(散文的韵文)

木 天

不要看十字街头象牙的殿堂。

不要看低声默坐那里的和尚。

他们不能告诉你们哪里是你们的故乡。

得知你们的故乡即在你们的心头上。

不要看他们的庙里偶像与石神。

不要看他们的武者小路,厨川白村。

不要上了他们一知半解的欺骗。

得努力追求人生的至义与艺术的幽深。

得求神秘的奥妙从平凡的生活,

得知道桑麻鸡犬才是永生的饽饽。

彻底看你们的房间,彻底看你们的书桌,

彻底看你们的房前,院后,你们的父母,你们的哥哥。

诗歌不是在九霄天外,诗歌就在人间的国里;

北风刮来的黄土,春暖化出的淤泥,

农夫闲话时的心肝,内战时军人的哀泣……

找出来,用最单纯的言语,缀成最新的诗。

要永远看彼岸的茫茫,无限的云山,

要永远看那荒城,古渡,那一片草原。

永远修桥,永远补路,永远造船,

啊!在人生坊中,谁有权利旁观;望洋浩叹!

得吃好吃的Beef Steak,香喷喷的大餐,

也得吃熏鸡,酱肉,包子,馒头,八宝饭;

也得用方法吃到你们的肚子里,

做成你们的血液,你们的筋肉,你们的心肝。

本文刊登于《诗林》2024年1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