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要素传播:国货品牌的危与机
作者 空手
发表于 2024年1月

这两年对于国货品牌,可以说是多事之秋。

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国货品牌开始出圈,引发人们的广泛关注和讨论,比如2023年年初的天府可乐,前段时间蜂花、精心、鸿星尔克等一众品牌的联手直播。

再如洁柔在其40周年庆典上还专门拉上一众国货品牌联袂登台,强调“每一个良心国货都值得被看见”,#国货有力量#与#半个国货圈都在广州塔了#随即登上微博热搜,消费者对于国货品牌越来越认可。

另一方面,也有很多国货品牌被质疑产品力和品牌力,比如花西子79元眉笔被用户嫌贵引发的巨大舆论风波,还有网易严选推出1399元的羽绒服被吐槽太贵。

长期以来,在消费者心中,所谓良心国货就是做好基础品质,价格便宜,性价比高。一旦这些国货品牌推出更高品质、更高价位的产品,昨天还被消费者追捧的“国货之光”,立刻就有变成“智商税”“割韭菜”的风险。

但是从企业经营的角度来看,品牌要想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光吃低价红利是不够的,品牌必须上行,必须升级。廉价只会把品牌封锁在低技术、低创新的陷阱中,最后被不断向低端扩展的国际品牌打得惨败。

特别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中国的崛起,民众越来越关注科技领域,并且骄傲于中国以及中国企业在科技上取得的巨大成就。他们不仅要求国货品牌物美价廉、货真价实,而且要拥有媲美甚至超越国际大品牌的技术实力、科技创新力。

如果一个品牌能让消费者感知到这种科技力,那么该品牌就会受到消费者的尊敬和大力追捧。

比如前段时间华为Mate 60 Pro引发的舆论潮和排队潮,还有比亚迪及国内一众新能源汽车品牌的崛起。过去消费者买车,最关心的是空间、动力、节能、配置等功能,而现在消费者买车,首先看的就是这辆车的科技感和智能化程度。

2023年10月28日,B站舉办首届科学盛事“bilibili 超级科学晚”,并且发布了2023年度五大科学焦点,包括AIGC(使用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室温超导、脑机接口、黑洞、可控核聚变等,引发了海量网友围观。

在现场,身为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副研究员的苏春雷身穿一件冲锋衣登上舞台,向在场观众和网友们分享这款由中国科学院研发的新型纳米纤维膜复合面料,展示冲锋衣的防风、防水、透气等性能。这时,在弹幕和评论区里,消费者留言最多的话就是“链接呢”。

并且,很快网友在苏春雷身上找到了品牌名称Ecobreath。随后,在淘宝上Ecobreath的搜索指数以每天1000+的速度节节攀升。

作为这款面料品牌方的Ecobreath,紧急开通了品牌微博和网店预售渠道,顺利接下这波流量。

就这样,一个还没开始营销推广的新品牌,在B站被送到了众多消费者的面前。

今天的消费者已经开始越来越关注企业产品技术含量,关注品牌是否有科技感。尤其是新世代年轻人的消费观发生了极大变化。

数据显示,科学和知识品类已经排到B站用户搜索排名第2位,相关内容播放量占B站的41%。年轻人不仅爱学习,关注科学前沿内容,还更愿意支持有科技实力的国货品牌。

这是当今时代的主流消费心理,也是中国制造、中国品牌全面崛起的必然。在这种社会主流心态和内容消费偏好下,提高产品科技感和创新性,强化科技传播,从而赢得消费者的认同与共鸣,可以说是国货品牌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的最大红利。

这个红利不独属于汽车、手机等科技产品,对于各行各业来说都非常重要,比如近几年国货小家电品牌的兴起,后文我们还会提到鞋服、美妆行业的精彩案例。

前段时间,国产吹风机品牌徕芬的创始人叶洪新登上微博热搜,因为他在一次采访中透露,徕芬在B站投放了1000万元,结果卖出1亿元的销售额。可能很多人对徕芬品牌的认知还停留在电梯洗脑广告上,却不知道徕芬在科技传播上做了许多工作,花费了诸多心力,而这对于销售的推动更为实际。

在徕芬的品牌发布会上,有一个小片段是用物理实验的方式科普徕芬的科技实力,包括风速、风力等,这个片段在B站上收获了不错的反响。观察到这个现象后,徕芬便在接下来的一年里对这个片段视频进行了反复投放,最终收获了ROI(投资回报率)超过10的惊人效果。

从2021年起,徕芬就开始在B站强化科技传播,2年来创作了70多条高质量的硬科技视频,其中10余条播放量过百万,整体数据远高于全站平均水平。B站成了徕芬一个非常优质的进行科技传播、让消费者感知和体验的平台。

可以说,今天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国货品牌具备了国际一线的科技实力。但是坦白地讲,大多数品牌其实并不擅长科技传播,空有一身高超的技术,却无法让消费者感受到。在科技传播越发重要的今天,只能是“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这是有客观原因的,因为科技并不容易传播。

一是因为在传统年代,广告的信息容量有限。一条15秒TVC、一张平面稿,没有办法讲清楚复杂的技术卖点、技术原理,技术需要更加充足的信息量、更加丰富多元的内容形式来承载。

二是媒体环境也不允许。过去当消费者阅读、观看一则广告时,他要么是在生活场景中忙于其他事,比如电梯、地铁、候车亭等媒体;要么是在娱乐场景中正在追剧、吃瓜、刷短视频,比如传统的电视、报纸杂志,以及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平台。

在这种媒体环境下,消费者既没有兴趣、也没有耐心去看企业长篇大论的技术解读、科普内容,只能接收最浅显的广告、娱乐化的营销信息。

三是科技传播的最终目标是赢得消费者的认同和信任,但是如果只有企业自己大肆宣扬自己的技术实力,则难免有王婆卖瓜之嫌。

这时企业需要一些专业、权威的第三方平台、人员来参与科技传播,但是这种既有专业素养,又能做好传播的第三方并不好找。

不过在今天,这一切正在成为过去式。消费者更愿意关注和谈论科技,我们也有了更适合传播科技的平台和内容形式,而且还有大量的品牌做出了精彩示范和案例指引,可以说是天时地利人和俱备。

在这样的大趋势、大背景之下,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做好科技传播的三大关键要点。

科技传播需要品牌化与IP化

科技传播不像话题、事件、病毒视频,可以一波引爆,因其复杂性和庞大的信息量,必须长期而持续地进行传播。而这种长期传播要想形成累积效应、沉淀品牌资产,就需要对企业科技进行概念化、符号化包装。

比如取一个简洁易记的名字,设计一个鲜明、高辨识度的视觉符号,能够体现科技的核心功能、作用和特征,从而便于消费者形成认知和记忆。也就是说,科技需要品牌化,从单一的技术科普走向技术品牌的打造。

比如奥迪有一项四轮驱动技术quattro,它就以壁虎作为符号,因为壁虎能让人联想到四驱的抓地力。相信大家在很多汽车后备箱上都看到过这只壁虎,这就是奥迪技术的传播力。

本文刊登于《销售与市场·管理版》2024年1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