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奇迹在我们身上发生
小时候,经常听长辈念叨一句话:上学的比牛毛都稠,考上的比牛角都稀。这是几十年前的事。那时候,考大学非常困难。
我想,这句话用在创业者身上,也是合适的。每年有大量的企业被创办,但能拿到风险投资,走上资本市场,引起媒体和大众关注的,终归是极少数。
曾经看到这样一组统计数字:中国每年约有100万家企业倒闭,平均每分钟就有2家。其中4000多万家中小企业,存活5年以上的不到7%,10年以上的不到2%。统计数字具体是多少并不重要,但不管怎么说,成功特别是大的成功,都是小概率事件。因此,也可以套用一句话,创业的比牛毛都稠,成功的比牛角都稀。但是只要脚踏实地,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来,说不定也能创造奇迹。
事实上,很多奇迹也是这么诞生的。
当年,扎克伯格创办Facebook时,他还只是个沉默寡言的大二学生。Facebook第一行源代码,是他在一个名为柯克兰的大学生宿舍楼里用自己的电脑写下的。他创办这个网站的最初目的,是为了让同学投票评选出谁是哈佛大学的“校花”和“校草”。然而十几年下来,Facebook已经成为全世界最大的社交网站,用户超过15亿人,市值超过5000亿美元。
2004年2月4日,Facebook上线。很快,这个网站获得了哈佛大学在校生的青睐。在哈佛大学这个狭小的市场,占据了绝对的优势以后,Facebook开始向波士顿周边大学以及其他常春藤大学扩展,然后才是高中和公司。直到2006年9月11日,才开始对所有用户开放。一步一步走下来,当年的小不点儿竟发展成了一家企业帝国。
彼得·蒂尔曾这样回顾PayPal的创业历程:在PayPal创立之初,用户只有24个人,全是PayPal公司的员工。
他们认为,打广告吸引顾客,成本太高。于是,PayPal通过直接付钱给注册用户,再给用户让利,使其邀请伙伴注册。这项策略使得PayPal公司的获客成本降至每个20美元,而且可以保证每天有7%的增长幅度。这就意味着,每10天用户就可以翻一番。这样下来,4—5个月后,他们就拥有了成千上万的用户。
后来,他们为自己找到了一个超级用户——eBay公司,从此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2002年10月,eBay以15亿美元收购PayPal。到今天,PayPal市值已超过800亿美元。从零起步,不长时间就成长为独角兽企业,似乎奇迹总在不经意间发生。
这个世界上,不是没有奇迹。只不过奇迹总是在我们想象不到的地方,以我们想象不到的方式发生。如何让奇迹发生在我们身上?如何找到一条通往未来的路?如何选择最有效的经营策略?如何打造属于自己的商业模式?这是所有不甘于平庸的经营者,都必然要思考的问题。
模仿是创新的必要步骤
如何迅速建立一套有效的商业模式?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有样学样,照葫芦画瓢。这样做,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把自己的成长,建立在别人的经验基础之上,省去大量摸索的时间,也让自己有一个比较高的起点。
我曾经留意过,很多卓越的公司都有这样一个特点:在模仿中实现创新,在抄袭中实现超越。腾讯总裁马化腾曾说:“我要把所有互联网商业模式都纳入腾讯。”成功者都有海纳百川的特点。
美国阿波罗登月计划总指挥韦伯说:“阿波罗计划中没有一项新的发明,技术都是现成的,关键在于综合。”那么浩大的登月工程,没有一项新发明,但人家把現有的技术组合在一起,却干成了一件前所未有的大事。
小米的学习对象非常多元。用雷军的话说:“向同仁堂学习,强调真材实料做好产品;向海底捞学习,和用户做朋友,和用户互动;向沃尔玛学习,高效率地运作,控制好自己的成本,缩短中间环节,这样使你的价格以接近成本价直销。”
酒仙网是中国前些年崛起的酒类电商公司。酒仙网的商业模式由四个部分组成:一是网上超市,二是关于品牌的运营,三是酒快到,四是酒仙网打造的互联网上的酒类品牌。创始人郝鸿峰指出:“分开而论,没有哪一个业务单元是酒仙网独创的。天下文章一大抄,商业模式也是。”反过来说,把这几块业务组合到一起,本身也是一个巨大的创新。
国内的大公司,我们耳熟能详的例子还有:海尔的技术来自德国,万科的榜样是美国的帕尔迪公司,盛大的游戏是跟韩国人学的,等等。国外的大公司也都是这样。
日本公司最擅长的事情,就是所谓“改善”。半导体技术是美国人发明的,但被日本人发扬光大;日本没有发明电视,但是把电视变薄了;日本没有发明汽车,但是把汽车变小了……
再比如韩国三星公司。它所采取的就是复制加模仿的战略。三星从头到尾都不研发产品,而是用钱去买技术。买来以后,再做进一步的改良和创新。李健熙说:“如果付1亿韩元就能够以一周的时间获得技术,硬要投入10亿韩元,还要三五年的开发,(实在)是一种浪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