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比在先,觉醒在后
作者 王莉文
发表于 2024年1月
盲目攀比的背后实则是一种“从众心理”的表现,这只会让自己活在别人影子里,并失去自我。

前段时间和女儿闲聊,我问她:“如果班上的同学穿的衣服鞋子比你好,用的文具比你好,家里住大房子,开好汽车,你会不会羡慕?”她摇摇头。“那你会不会怪妈妈没有能力给你这些?”她又摇摇头。我正惊叹这小家伙的境界时,她慢悠悠地说:“是你的单位不好,这又不怪你。”我不禁哑然失笑。

对她的学习,我并不宽容,哪怕她拿回来的试卷是A或优,但如果没得满分,我还是会严厉地教育她:“你们班有两个同学全对,你要是不粗心也可以满分了,太可惜了。”尽管我非常清楚“第十名效应”(成绩中游的学生可能比第一第二名更有想象力和创造力,未来更容易取得成就)有一定的道理,事事争第一难以让孩子形成健康轻松的心态,但依然忍不住高要求。

她在物质领域的不攀比和我在精神领域的攀比形成了鲜明对比,似乎我们的一生就是用来攀比的。关于攀比我们用心理学实验说话,也许更有启发。

爱“攀比”之心,人皆有之

社会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让参与实验的一组人随机两两结合,在双方不交流的前提下,在纸上写下自己想得到的钱数。如果两人的金额总数小于100,就可以分别得到自己想要的钱数。如果大于100,就要分别付出金额总数的一半。实验结果是:几乎没有一组学生顺利拿到钱,因为他们的钱数总和都大于100。这种现象,被心理学家称为“竞争优势效应”。由此得出结论:攀比是人的天性,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更强更好。和爱美之心一样,爱“攀比”之心一样人皆有之。据国外心理学家分析,在儿童期间试过与人攀比的成年人占整个社会人口的83%,这份攀比心理从孩童延续到成年的人占65%。单说学校,攀比的情况比比皆是:饮食攀比、文具攀比、娱乐攀比等等。

我同事和我分享了她的经历:她的孩子前段时间点名要一块名牌表,同事问孩子为什么还想要?”孩子解释说,因为我的同学都有好表,我的表是个杂牌子,有个同学还特地走过来问她的表是什么牌子?还炫耀了自己的名牌表。同事耐心听完,认真地和孩子说:“妈妈可以给你买表,正好作为你的生日礼物。

本文刊登于《世界博览》2024年1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