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皮画,指尖上的猎鱼文化
作者 文林
发表于 2024年1月
鱼皮画主要分为黏贴和镂刻两种。黏贴画制作相对来说较为容易,先勾勒出初稿,然后选好底衬,再选适当的鱼皮进行剪制。

鱼皮画,这种即将失传的技艺,记录了赫哲族的历史,更保留了他们真实生活的痕迹。一群群奋力洄游的大马哈鱼,泛起的粼粼波光,正是一切的开端。

鱼皮有天然的鱼鳞花纹,上色后色彩斑斓。一幅鱼皮画,由多个局部拼贴、缝合而成,色彩上有冷暖和色调的差别,但这些颜色搭配在一起,和谐、古朴、自然。

2006年5月20日,赫哲族魚皮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约访非遗传承人张琳时,她特意将地点选在哈尔滨工程大学一间教室内。起初,我并不理解她的选择。直至我走进教学楼,看到教室内满墙都是鱼皮画时,才明白她的用意:这是她将鱼皮画技艺向更多学生推广的场所。

张琳说:“这项技艺濒临失传,失传是很多非遗项目面临的困境。让鱼皮画艺术得到发扬,从学校入手,是不错的选择。我愿意让你看到,鱼皮画并不过时,如今有很多年轻人喜欢。”

赫哲族的独特生活

张琳和鱼皮画的机缘,来自2005年一次从天而降的大雨。那时她去参加哈尔滨市的一个民俗艺术博览会,躲雨时遇到一位手拿鱼皮画的老艺人。张琳说:“一眼就喜欢上了,感觉找到了根。”后来,她专门跑到同江赫哲族聚集区寻找老艺人学习。

鱼皮画,源自赫哲族的传统,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由于没有文字记载,向来都是口传身授。也正因如此,张琳多次去同江,拜鱼皮画大师刘升为师。通过刘升老师,她也第一次了解了赫哲族鱼皮艺术的起源:鱼皮画始于黑龙江畔古老的岩画和古代的图腾,鱼皮画最初是从服饰和岩画中分离出来,后来转变为一种单独的艺术形式。

赫哲族之所以诞生了鱼皮画这一独一无二的艺术,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赫哲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现有人口5000余人,主要居住在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下游的三江平原之上,常居地有佳木斯市、同江市、饶河县、依兰县等区域。

鱼皮画既可以利用天然的鱼皮本色和纹理进行创作,也可以把鱼皮染色后再进行创作。

当你在一幅完成的鱼皮画前观赏时,画上的人物,远远看来如真似幻,真不能相信这巧夺天工的艺术品,原料竟是鱼皮。从外观上来说,鱼皮有一种自然的美,具有天然的鱼鳞花纹,多种多样,凹凸不平,又浑然天成。是任何其他材料不可替代的,也非人工模拟能够获得。

本文刊登于《世界博览》2024年1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