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狂潮周年全记录

2013年,美国风险投资家艾琳·李(AileenLee)提出用“独角兽”来形容创立不久估值就达到或超过10亿美元的公司,意思是罕见。之后,独角兽成为创新的代名词。
独角兽的稀缺性与技术创新在现实世界中的表现也确实吻合。可能有接近10年的时间,我们不再那么密集地听说这个名词—这种“珍稀动物”上一次集中出现还是在2016年前后。当时,硅谷有WeWork、Airbnb、Uber、Evernote、Dropbox;中国则有蚂蚁金服、小米、美团、滴滴、今日头条、ofo……
再次频繁听到独角兽这个词是2023年。根据PitchBook的数据,截至2023年8月31日,美国拥有700家独角兽公司,占全球独角兽总数的52.1%。其次是中国,共有275家公司成为独角兽,接下去是印度(65家)、英国(46家)和德国(28家)。这些公司当然不是都成立于2023年—实际上大部分都不是—不过其中不少公司都来自于2023年兴起的新一拨技术浪潮,生成式AI。
生成式AI独角兽估值对比(单位:亿美元)

2023年已经被公认为生成式AI元年。2022年11月的最后一天,一家叫OpenAI的公司发布了一款名为ChatGPT的聊天软件,在这个聊天软件中,屏幕背后与用户聊天的不是人类,而是一个AI,并且,它聪明到大部分使用软件的人几乎无法分辨它是机器还是人类。

登录后获取阅读权限
去登录
本文刊登于《第一财经杂志》2024年1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