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创造力的狂热崇拜:一部令人惊讶的近期历史》
作者:[美]塞缪尔·富兰克林(SamuelW.Franklin)
出版社:UniversityofChicagoPress
出版时间:2023年4月
定价:25.99美元
本书揭示了创造力之所以备受
推崇的时代背景和深层原因。
塞缪尔·富兰克林是美国文化历史学家
近年来,“小镇做题家”成为中国社会的流行词汇。这个带有贬义的词汇,指的是出身小城、埋头苦读、擅长应试、缺乏视野和资源的年轻人,通过刷题在高考中取得高分,试图以此实现社会阶层的向上流动。
曾几何时,“小镇做题家”所概括的人群,在中国社会的语境里还是“热爱学习,有上进心”的正面形象。而如今这个群体之所以备受嘲讽,原因在于他们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是只会做题,没有真正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创造力。而在当今社会的普遍认知里,没有创造力就不算人才。
这种评价标准的变迁是如何发生的?从什么时候起,“创造力”就像“颜值”一样,成了全社会趋之若鹜,人人都想拥有的一项优点呢?美国文化历史学家富兰克林(SamuelW.Franklin)在《创造力的狂热崇拜:一部令人惊讶的近期历史》一书中对此给出了独具卓识的解释。
富兰克林指出,“创造”和“创作”是很早就有的词汇,但是“创造力”(creativity)这个词却是1950年代的美国社会发明出来的。对诗人、艺术家、音乐家创作才华的赞誉,和对发明家、战略家创新本领的推崇古已有之,然而,直到1950年代,也就是“冷战”初期,学术界才使用创造力这个概念,来界定一项与创作或创造有关的个性特征。这个概念相当于一个容器,跨越了文科、商科和理工科,将浪漫艺术家的怪诞不羁、技术发明家的机智宏通,以及商界弄潮儿的敏捷灵活一锅煮,表示了一种一般意义上的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它迅速在社会中传播开来,成为日常词汇的一部分。
那么,为什么“创造力”这个词汇会在那一时期的美国社会被发明出来,并且迅速流行呢?这在很大程度上与“冷战”的大背景有关。当时美国面临被苏联在技术竞争中迎头赶上的风险,美国社会深感需要更多的数学和科学,需要培养更多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但是,美国精英认为,苏联科学家和工程师的工作相当于在军队中服役,美国需要以一种有别于苏联的方式,在不扼杀个体尊严和个体选择的状态下充分发挥科学家和工程师的能力。与这种方式相对应的人力资源概念就是创造力。创造力意味着个人主义、独立思考,是一种“美国价值”。
除了在“冷战”中与苏联的技术竞争,美国在1950年代开始的经济转型也是创造力这个概念不胫而走的重要原因。1956年,美国的公司人总数首次超过了劳动力工作的员工数,原因是美国经济的主轴从制造业转向服务业,包括金融服务、医疗保健、信息技术和教育等等。与此同时,随着消费主义的兴起,企业必须重新设置优先事项。
在此前的制造业经济中,对于一家使用“泰勒制”“福特制”等所谓“科学管理”技术的工厂来说,员工不需要思考,只需要尽可能高效地执行上级指派的任务,创造力只会妨碍正常的业务流程。但是,当市场营销、产品设计和创新成为企业的业务重点,企业的日常运营就离不开创意,需要雇用那种可以提供创意的人。
更重要的是,在消费社会的时代背景下,广告商放弃了旧的“理由”式产品广告模式,亦即不再强调“这是你需要它的原因”,是转为品牌营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