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以来江南宗族与祠庙关系的长时段考察
作者 陈波 夏维中
发表于 2024年1月

关键词:宜兴;善权寺;叶塘陈氏;祠庙

宋史研究者曾对宋代坟刹、坟寺做过较为深入的研究,但尚未关注其在宋代之后的衍变问题。而明史学者对这一专题也普遍不够重视,到目前为止仅有朴元熇、阿风等发表过明代徽州的相关研究。但因其涉及的地域限于徽州一地,时代也仅限于明代而未下探至清代,因此相关结论是否具有普遍意义,仍有待进一步求证。因此,打破断代壁垒,前后贯通,扩大地域范围,应是这一课题研究的努力方向。江南常州府宜兴县因其自身的独特条件,或许能成为同时满足上述地域和时限要求的地区之一。而善权寺作为宜兴历史最为悠久的寺院立祠实例之一,完全具备实证研究的条件。鉴此,拟在全面梳理宋元以来宜兴祠庙兴衰的基础上,对宜兴叶塘陈氏和善权寺之间的寺庙立祠关系进行长时段的考察。希望这一区域个案的研究,不仅能与徽州的相关研究互相呼应,而且也能为目前学术界有关宋代以来中国历史分期的争论,诸如宋元变革论、明中期变革论、宋元明过渡论、元明变革论等,1提供一个可供参酌的实例。

一、宋代以来宜兴的祠庙

宋代宜兴因优越的山水环境而成为许多显贵趋之若鹜的归葬之地。当时宜兴不仅存在着较多的官方准建或民间私建的坟刹、坟寺,而且还存在着寺观立祠现象。黄敏枝曾对宋代功德寺进行过统计,其中涉及宜兴的有北宋两家:一是建中靖国元年(1101)枢密使蒋之奇的显亲追孝寺,二是崇宁元年(1102)枢密使傅楫的广教禅院(由善权寺而改)。2南宋两家:一是乾道年间(1165—1173)参知政事周葵的崇恩彰教禅院(由保安禅寺而改)、二是嘉泰年间(1201—1204)参知政事袁说友的崇报禅寺。

除上述4家外,宋代宜兴的功德寺至少还有姚希得的大芦禅寺、李曾伯的报忠寺(由广教禅院而改)和王渊的栖云寺等。

宜兴大芦禅寺为姚希得的功德坟寺,现存各代方志全部失记。不过,在姚氏族谱中却保存着比较完备的材料。姚希得,字逢源,号橘洲,南宋嘉定癸未(1223)进士,资政殿大学士、金紫光禄大夫,敕封潼川郡开国公,《宋史》有传。四川籍的姚希得之所以要到宜兴请坟寺,据说是因为其父端桂(字仲友,号持堂先生,嘉定甲戌进士)赐葬在宜兴南岳山。姚氏族谱保存了景定五年(1264)的《宋景定敕书》,兹节录如下:

端明殿大学士通奉大夫签书枢密院事兼太子宾客姚希得……依条合该守墳寺额已蒙省部给到公据外,今踏逐到常州府宜兴县大芦山禅林禅寺,改以兴平报国禅寺为额,永充功德坟寺,从本家选请有道行人住持,专一焚修香火,照管松楸……

方志失记的还有李曾伯功德院报忠寺。李曾伯,字长孺,覃怀人,后居嘉兴,资政殿大学士,《宋史》有传。李曾伯《善权禅堂记》载:

余三十五岁,奉先人宅穸于阳羡,时与诸衲往来。有闽僧道琳,自善禅权来,忽谓余曰:观公气运,异日必阶政路,善权乃浙右之佳山水也,他时宜请作功德院。余笑而谢之。后驱驰四方,遍历诸阃,蒙上恩赐第,且与恩例视两地,于是恍憶前语,援例请于朝,得旨从之,赐名报忠寺……

现存宝祐四年(1256)李曾伯请寺的《奏状》,兹节录如下:

资政殿大学士光禄大夫提举临安府洞宵宫李曾伯……从条合得守坟寺额,已蒙省部给到公据

外,今踏逐常州府宜兴县管下善权山广教禅院,改以报忠寺为额,永充本家功德坟寺。从本家选请有道行人住持,仍不隶僧正司。其间像设动用什物等,并系报忠寺常住管绍所有,本寺砧基薄书,并作本家报忠寺置立。仍许本家增置产业,添作常住。除纳夏秋二税外,合免州县等处科敷、支移折变及户役措借……

此外,宜兴还有王渊的坟刹。王渊的坟刹比较复杂,按方志记载,王渊之子王琦 3为其父所请的是报国显德禅院,地点是在县城西南60里的从善乡(清代改称从三区)。不过,在王渊墓地所在的永丰乡(一说金泉乡),还有另一座名为栖云寺的坟刹。据方志记载,该寺是王渊与僧人了宁合建的寺庙,但家谱则称此寺应是王渊之子王锜兴建的另一坟刹。王氏族谱对此作了比较详细的记载:

故宋枢密使赠开府仪同三司加少保王襄愍公讳渊之墓,在邑西南六十里永丰区罗汉山之源,具载《县志》,及墓前翁仲羊马可征也。当是时,公子锜以为,元臣大老,茂著忠勤,敕赐葬于此,守塚不可无人,与僧了宁谋,鼎建坟刹,颜曰栖云,使僧居之,固护茔域,节春秋以奉时祀。绕墓地不下数百余亩,内画一亩付僧管业,俾置塔而函骨焉,其余悉属王氏,可谓事周而虑悉也。

按王家的说法,栖云寺是由王渊之子王锜与僧人了宁共建的坟刹。当时双方似乎也约定了多达数百亩墓地的产权仍归王家,而僧人能支配的仅是骨塔及周边的一亩土地。

除上述著名的功德院外,宜兴还存在大量的坟寺、坟庵。南宋周必大曾多次到过宜兴,据其《泛舟游山录》记载,他当时所见的功德院、坟寺、坟庵,除前述的傅楫、周葵功德院外,还有“庄子平资福院”“苏子修秀才坟庵”“孙观复庵”“庄德固坟庵”“余公度、邵知县、胡省干三庵”“慕容彦逢尚书家坟”“孙端朝汝翼安抚坟庵”“吴寺丞庵”“吴秀才庵”“庄子权雨华庵”“邵氏之净观庵”“庄子和霜露庵”“蒋子礼祖母沈夫人静照庵”“言村王朝奉庵”“袁氏庵”“胡武平功德院(额曰感慈报恩)”“(胡)武平墓庵”“胡参议老寿庵”“(庄)通议公坟(有庵曰扬名)”“蒋隶叔坟庵(曰庆裕)”“庄氏永思庵”“孙仲益坟庵(庵名干息)”“单时中主簿坟庵”“(庄)僖简追远庵”。这些寺院,除一处为有赐额的功德院外,其它的大概都是私人兴建的坟寺、坟庵。

从现存文献来看,入明以后宜兴祠庙与对应家族的特殊关系,除少数名存实亡外,大部分似乎仍在维持。这与清代全祖望有关浙江的描述也大致相符:“设为寺庵院之属以守墓,宋人最盛,其登两府者,甚至请之朝以重其地,而放翁以为非古。明人稍易之,为墓庄,使佃户耕墓田以司洒扫,此变而合于礼者。吾始祖侍御府君之墓,建庵于沙渚,以奉香火,盖宋之旧也。”不仅如此,明代宜兴还出现新的坟寺。其中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徐溥家族与福源寺的关系。福源寺位于宜兴东南清泉乡的瑞云山,元末毁于战火。景泰年间(1450—1456),徐溥之父徐琳看中了这块风水宝地,开始在此营造生圹,同时出资重修附近的福源寺为功德寺,并聘请僧人明琛为住持。明琛依靠徐家势力,不断扩大规模,最终将福源寺建成大刹。弘治年间(1488—1505),年事已高的明琛还专门赴京,找当时位居高位的徐溥作文记述此事,以传后世。徐溥为此专门撰写《重修福源寺记》一文,详细介绍了徐氏与福源寺两者关系的来龙去脉。

二、善权寺与陈氏立祠

宋代宜兴广泛存在着寺观立祠的现象。一些家族通过捐献田产等手段,在其选定的寺庙中设立祠堂,为亲属荐福。明代中期之后,随着宗族势力的扩张,有些专祠逐渐扩大为整个宗族祭祀始迁祖以及始迁祖之前历代祖先的祠堂,俗称祖先或祖宗祠堂,而宗族的祭祀活动也就在寺庙中进行。宜兴叶塘陈氏早在宋代就在善权寺设立了始迁祖陈达专祠,入明之后专祠又最终发展成为整个叶塘陈氏的大宗祠。

陈氏向善权寺的捐献,始于宜兴始迁祖陈达。2因曾在绍兴年间担任过淮东安抚使司属官干办公事一职,陈达被其子孙尊称为抚干公。南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陈达向善权寺捐献田产,并由沈文撰写《陈氏舍田记》一文记载此事:

……宜兴叶唐陈公抚干,号乡里长者,家饶于财,心乐于施,乃即善权山广教寺,舍永丰、善权两乡常熟田二顷有二亩,为米二百石硕有畸,以奉苾蒭供。陈公少失怙恃,勤苦立门户,每怀鞠育之恩,而思罔极之报,今舍此良畴作大缘事,正欲成就。诸上善人饱食安居,证菩提道,发是心利己利人,获福无量,作百千万亿贫媪之施,证百千万亿迦叶之果,佛法久住,则是田也,当与法等,其为利益未易数计。况公常于寺舍钱一百万装严大藏,又于永丰之伏龙建造斋堂及观音罗汉堂,像设具备,既焦诸刹,设水陆一十会。公之轻财重施旧矣,吁箪食豆羮,苟非其人见于色,愚俗之贪痴,往往较锥刀、競铢两,登垄断、罔市利,为多田舍翁、守钱虜,虽一毫之利不忍弃捐,祗益子孙之过,而公肯为此,非贤者孰能之。来求志其事,予为书之……

为防止本族子孙日后占夺或在寺僧人盗卖,陈达又将所捐田产的详细数据呈报官府备案,出给公据。

陈达的捐助,除了“以报天地父母覆载养育之恩”外,主要还是为了自己的身后事。据宗谱记载,陈达“晚年罢政归乡,余无所问,惟与一二亲知往还兹院,暨诸僧道故旧益议料理,营崇饰之事”,并与寺僧圜悟相约,希望在其“百岁后,吾魂栖于此。每逢吾忌,必设斋供以享吾,且命吾子孙拜其下”。陈达去世后,善权寺僧也确实“如言设供,且延公诸嗣拜泣成礼”,但后来因为“檀越粢盛不亲,非永久长便之计”,即寺僧与作为檀越的陈达毕竟没有亲缘关系,由寺僧祭祀多有不便,于是陈达之子陈昂率其侄陈诠、陈珪及陈棣等,于善权寺内西北隅建抚干公祠,同时又捐赠田地入院,此为陈氏二次舍田入院。而当时陈氏之所以急于在善权寺建立祠堂,还另有不得已的苦衷,那就是陈达的墓地坟庵已遭破坏,无法举行祭祀活动。嘉定十一年(1218)河南李颙将此事记录成文,后刻碑传世:

叶塘陈君诠访余于荆溪之上,谓余曰:“大父抚干无恙时,以橐中物为伏龙寺,创斋堂及天台尊者祠室。又尝以良田二百亩有奇,舍入善权禅院。斯二者,梁栋有题,碑碣有志,班班可考。且夫继志述事,正人子人孙所当究心者。大父起家有训,贻厥后人,不百年而竟成失坠。祖妣裴氏合祔之地,松楸渐空,庵庐向坏,仅存赡茔常租三十石,又将荡然于忘本者之手。日夜恸念,因得告尊长,率弟侄辈举庵庐迁于善权,及从义伯父出己助赡茔之田常榷一十石,合四十石,并用舍寺,以为立祠奉祀岁岁无穷之契。”呜呼!理之在天下,惟其是而已矣。君以理而倡义于前,举族以理而乐从于后,由是知抚干公之遗德未泯也。乐从者谁?抚干之子将仕郎昂,从义之子进士珪,余则进士棣云。时嘉定十一年九月望日,敬为书于向来抚干公记茔田之石阴。

据此可知,陈氏子孙当时捐田建祠时,与善权寺立下的是“立祠奉祀岁岁无穷之契”,即没有时限永远有效的契约。对这一点,陈氏子孙与历代善权寺僧都非常清楚。到清代时,陈氏子孙仍称当年陈诠(陈氏宗谱称“成忠郎全言公”)于“嘉定十一年续舍膳茔田四十亩、常榷四十石入院,为岁时奉祀永久无穷之契,因举庵庐建院之北西隅,而善权遂有抚干宗祠”。这种习俗,在元代江南仍较流行。如平江路嘉定县依仁里第七都管必胜及其子从龙,在至元二十一年(1284)將大量田地“舍入南翔寺九品观堂助众焚修,建立祠堂永远香火所。功德追荐先祖管千五承事、先祖母吴氏四二娘子、先考统制管公之灵、先妣金氏五十五娘子、先叔□□□五承事、先婶顾氏四十九娘子、先妻张氏二十一娘子、亡媳妇张氏十五娘子、亡媳妇□氏阿六娘子,众魂同生净土,仍保庇必胜等身□康健,寿命延长,官职高迁,诸缘吉庆”。另有曹氏家眷也捐田产,建立祠堂。

善权寺陈氏抚干宗祠,如按照前引常建华的分类方法,应属于寺观立祠性质。善权寺作为著名的江南寺庙,历史悠久,在宋代就先后被傅楫、李曾伯及其家族请为功德坟寺,改名广教寺、报忠寺,已见前述。陈达本人地位太低,按规定当然没有资格申请坟寺。

本文刊登于《古代文明》2024年1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