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圆》影像系列:布里亚特人
作者 阿音
发表于 2024年1月

布里亚特人是游牧蒙古人古老的一支。我走近中国布里亚特人拍摄已有10年(2014-2023)之久,用影像记录了中国布里亚特人生产、生活的变革与发展。

游牧蒙古人历来推崇圆形,他们住的蒙古包是圆的,蒙古包里的天窗是圆的,蒙古包的门朝太阳升起的方向;他们的敖包是圆的,祭敖包时顺着太阳的方向绕敖包三圈祈福;他们的银碗是圆的,羊圈也是圆的;他们祈祷万物和谐美好,用鲜奶向腾格里、向太阳画圆献洒……他们把这种圆形称之为“太阳圆”,寓意圆满。我的《太阳圆》影像系列,记录着锡尼河布里亚特人的昨天和今天、传统与现代、传承与发展。

布里亚特人分布在中国、俄罗斯和蒙古国,其先民游牧在贝加尔湖一带,以打猎、捕鱼、放牧为生。迁入中国呼伦贝尔的布里亚特人,1920年代定居在锡尼河、伊敏河西岸,被称为锡尼河布里亚特人,如今已有100年历史。锡尼河布里亚特人聚集区现归属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族自治旗。

接羊羔的季节,快乐的三代人。布里亚特人历来养五畜生活,五畜是牛、马、骆驼、山羊、绵羊。每年的四五月是接羊羔的大忙季节。(2016 年3 月9 日摄于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族自治旗锡尼河西苏木)阿音 摄

一个民族的改变取决于他们的生存空间、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改变,取决于他们独有的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取决于他们自身的居所、服饰及生产用具的改变,取决于他们自身的饮食文化的改变,最终导致他们自身的语言、文字等随之改变。

无论是在保护生态环境人人有责的今天,还是遥远的游牧时代,与生态环境和谐相处,保护草原生态,经营传统畜牧业是锡尼河布里亚特人一贯的夙愿。他们世世代代依靠大自然的恩赐经营畜牧业,依赖天然水草而生存。草是生命,有草就有牲畜,有牲畜才有收入,草是锡尼河布里亚特人的命根子。

锡尼河东苏木几个嘎查(即行政村)的冬季牧场在大兴安岭深处,在这里只要下大雪,除大马力拖拉机以外的机械化设备全都失灵,若是零下四五十摄氏度的极寒天气,大马力拖拉机也很难启动,因此这里还在使用古老的牛、马、骆驼拉的雪橇。这里的冬季特别寒冷,日常劳动时,羽绒服之类不太实用,这里的锡尼河布里亚特人还在穿塔哈、帕尼。塔哈是使用厚厚绒、长长毛的山羊皮,长毛朝外做成的长皮袄,是锡尼河布里亚特人最保暖的衣服。“给冷的人披上塔哈”是锡尼河布里亚特人中的一句俗语。帕尼是用带长毛的牛羊软皮做成的大靴子,冬季寒冷时套穿在普通靴子外面,防寒防滑,帕尼轻便,也可以毛朝外反穿。

布里亚特夫妇与心爱的牛犊。(2022年3月31日摄于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族自治旗锡尼河西苏木)阿音 摄

锡尼河布里亚特女人心灵手巧,全家人的穿着都自己做,如今五六十岁的妇女都会做传统布里亚特服饰,有的还靠给他人做传统服饰来增加收入。但是年轻一代多数不会做了,他们也不想做,流行购买时尚衣服穿。有一位锡尼河布里亚特妈妈说:“我们这代人走了,这长袍可就没人穿了。”虽然在日常生活中锡尼河布里亚特人脱掉长袍穿便服已成习惯,但在婚葬嫁娶、祭敖包、那达慕、过年等特殊日子仍然穿传统服饰。

进城也是锡尼河布里亚特人的一种新的追求。现在锡尼河布里亚特人居住的乡下,老年人居多,年轻人越来越少,空房子越来越多了。你若问:“这家人去哪里了?”得到的答案一定是“进城了”。时代发展了,生活富裕了,锡尼河布里亚特年轻一代抛掉“马背上生活”的传统观念,开始远走高飞,努力改变命运,于是进城学习、进城工作、进城生活。

2000年内蒙古牧区开始实施集中办学,小学生进城读书,爷爷奶奶为了陪读跟着孙子孙女进城了,有些年轻父母也跟孩子进城了,同时依靠打零工维持生活。也有些牧民自己在城市生活,家里雇用牛羊倌放牧。老人们说:“我们的孙辈生活在城里,连绵羊山羊都分不清楚了。

本文刊登于《摄影世界》2024年1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