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物
作者 苏葵
发表于 2024年1月
《物体系- 灯亮的时候》 苏葵 摄

我高中阶段开始接触摄影,当时更多的是出于对相机的好奇,通过相机去表现当下的生活,一些微妙的状态,等等。真正开始系统的运用摄影进行创作,是上大学之后。在一堂有关图像的课程上,我上网搜集了大量的摄影图像进行分析。随着研究的深入,渐渐的,那些优秀的、前沿的作品带给我很大冲击,甚至可以说颠覆了我对摄影的过往印象。许多摄影艺术家进行着非常有趣的探索,让我感受到了摄影的某种迷人之处以及表现形式上的巨大潜力。在那一瞬间我突然觉得,这就是我一直以来在找寻的适合自己的媒介,有一股强大的创作欲喷涌而出。创作就在这种驱动下展开了。

对“物”的凝视激发了无限想象

在我的创作过程中,我认为“物”其实就对我有蛮大的影响。我希望通过创作去探索、表现“物”,但在这个过程里,“物”本身其实也带给了我很多惊喜和思考。起初,一切都像是在无声中进行。观察一把椅子、一处折皱、一个废弃灯泡,就能给予我足够的想象和灵感空间。当我看着这些物的时候,心里莫名涌现许多复杂情绪。很难用语言把它描述出来,这就类似于巴特所说的刺点。它们刺痛了我,让我去思考。每一次注视都不是我单方面的打量,而成为了一种双向互动,通过形象,通过一瞬间的相遇,通过静默。而在这样的静默后,语言也会再次出现,我在持续观察物的过程中,在试图写下自己的思考的时候,对物的理解也更加深入了。随着探索的深入,我对物的表现也逐渐形成自己的两条脉络,一是将物从日常语境中抽离,通过解构与重构去呈现一种有趣的、幽默的、戏剧性的超现实景象,另一是通过图像表达我对物的观察和思考,探究它与人的互动关系、它的使用,等等。

《物体系》 苏葵 摄
《物体系- 对峙》 苏葵 摄
《物体系- 或许它碎了》 苏葵 摄

习以为常背后的隱喻

我的《物体系》就来源于我对日常生活中许多细节的观察,尤其是我对室内居住空间的思考。在我开关窗户、抽屉,使用电器设备家具时,我不禁想,这些物如何构成了我们居住生活的基础,它们是怎么和我们互动,和我们的日常经验产生关联的,我们又对这些物赋予了哪些意义。这好像是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但要回答起来却复杂和丰富的多。因为在我看来,正是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东西,却成为我们日常经验重要的部分。

例如,停电的体验,让我意识到电的重要性。而我们日常生活空间都少不了插线板和插座,我对它也很感兴趣,这又强化了我对电力和技术的关注。在我看来,一条电线就连接着一个电力的来源,而我们需要的设备众多:手机、电脑、电视机、冰箱、空调……一条线代表一个系统,代表一项技术和网络,我们生活中的许多东西都需要倚赖设备、设施,以及精密的技术来实现。它们共同构建起我们现代生活的基础。我们在享受技术带来的便利性的同时,也要承受它偶尔的脆弱。这很像将一个水杯置身于这个复杂的系统中间,所以我创造了这个物像,想突出安全与危险、牢固与脆弱的张力。

本文刊登于《摄影世界》2024年1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