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孟子是成功的老师、倒霉的国师?
作者 许纪霖
发表于 2024年1月

中国历史上有一个“孤儿寡母出人才”的现象,早早失去父亲的孩子,母亲会对他要求特别严格,成才率要比一般家庭高。孟子就是一个典型。

孟子有一个好老师——孔子的孙子子思。为师者崇高,学生也不会平庸。孟子的学生也同样幸运。

孟子与孔子一样,在教育上取得巨大成功,但在政治上郁郁不得志。迷恋于富国强兵的统治者,要等到秦朝二世而亡,才会醒悟儒家的政治价值。

一个伟大的思想门派,通常有两个开山鼻祖,马克思主义有马克思、恩格斯,道家有老子和庄子。儒家呢,除了孔子之外,就是被称为“亚圣”的孟子。本文我要和你聊一聊孟子的故事。

要明白一个思想家的学说,最好先了解他的生平。有时候,他的所思所想,正是他童年经历的产物。美国当代有一个大思想家叫约翰·罗尔斯,是已经去世的哈佛大学政治哲学教授。他写的一本《正义论》,为美国的自由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他说,社会正义有两个要点,除了自由,还要讲平等。这个“平等”是要给弱势群体补偿,让他们有能力在社会上平等地参与竞争。比如,给少数族群进入哈佛的时候加分补偿。

为什么?原来罗尔斯在小的时候生白喉症,传染给弟弟,结果弟弟死了,他却活下来。这事让罗尔斯一生负疚,他意识到,一个人的命运,不都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决定的,所以给弱势群体补偿,对于实现社会公正来说是必须的。

孟子也有一种“平等”观念,当然与罗尔斯的不同。那么,他所说的“平等”,是什么意义上的?他又是如何继承、发挥孔子的学说的?与他早年的经历有何关系?接下来就让我来告诉你。

孤儿寡母出人才

孔子的家乡曲阜,往南三十多公里,就是孟子的家乡邹城。在孔子去世一百多年之后,孟子出生了。他与孔子一样,也是幼年丧父,在母亲的拉扯下长大。孟子的母亲非常了不起,你一定知道“孟母三迁”的故事,为了让少年孟子有好的学习环境,三次搬家:最初住在墓地附近,后来迁到市场旁边,环境都不适合教育小孩子,最后搬到学校附近,果然孟子耳濡目染,长大变得很有出息。可见“学区房”还是很重要。

孟母对儿子的要求,比美国的华人教授“虎妈”蔡美儿有过之无不及。旧社会大家族中的女人,一旦丈夫死了,唯一的希望就在儿子身上,既是慈母,又要扮演严父的角色。我是研究知识分子的,发现中国知识分子历史当中,有一个“孤儿寡母出人才”现象,比如孔子、孟子,还有民国的蒋介石、胡适,都是父亲去世得早,母亲含辛茹苦将儿子带大,要求特别严,而失去了父亲的孩子又特别懂事、自觉,反而成才率比父母双全的孩子更高。

本文刊登于《视野》2024年1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