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风流
作者 祝勇
发表于 2024年1月

怀素的《食鱼帖》是这样写的:

老僧在长沙食鱼,及来长安城中,多食肉,又为常流所笑,深为不便,故久病,不能多书,实疏。还报诸君,欲兴善之会,当得扶羸也。

九日,怀素藏真白。

怀素幼时出家,“老僧”,是指他自己。在长沙的时候,他是吃鱼的,后来到了长安城,没有鱼吃,就只能吃肉了。僧人吃肉,被凡庸之人耻笑,心里实在不爽,时间一久,就生了病。生了病,吃不了啥美味,所以要告诉诸君,想要开心的饭局,还得等病好之后吧。

这《食鱼帖》里的怀素,多么的贪吃,多么的肉欲,多么的坦诚,多么的可爱,没有一点点伪饰,看上去一点儿也不“素”。食鱼的小小欢乐,永远停留在纸上。这《食鱼帖》,一直是历代文人喜爱的。黄裳先生说:

“怀素是坦率的,他公开承认常常吃肉,白纸黑字,不怕被人抓住小辫子,以触犯佛门清规戒律的罪名揪出来批斗,是很可爱的。在这位老僧看来,和尚戒荤酒这种条条,根本就是骗人的鬼话,殊不值得认真对待。”

临《食鱼帖》,写着写着就馋了,好像嗅到了鱼、肉的香味。

鱼没吃好,肚子就痛了。怀素的《食鱼帖》,总让我想到张旭的《肚痛帖》。

《肚痛帖》是这么写的:

忽肚痛不可堪,不知是冷热所致,欲服大黄汤,冷热俱有益。如何为计,非临床。

从《肚痛帖》的笔迹可以看出,张旭写此帖时,把毛笔蘸饱了墨汁,一笔写数字,至墨竭时再蘸一笔,以保持字与字之间的气脉贯通,还可以控制笔的粗细轻重变化,使整幅作品气韵生成,有一种“神虬出霄汉,夏云出嵩华”的气势。

《肚痛帖》开头的三个字,写得还比较规正,字与字之间互不连接,从第四字开始,便每行一笔到底,上下映带,缠绵相连,越写越快,越写越狂,越写越奇,意象迭出,“癫味”十足。区区三十字,在粗与细、轻与重、虚与实、断与连、疏与密、开与合、狂与正之间回环往复。这种大开大合,如天地万物生机勃勃,如风云气象波谲云诡。

怀素也是李白的朋友,李白晚年到怀素的老家湖南零陵,写下一首《草书歌行》。

本文刊登于《视野》2024年1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