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记硬背都不会,谈什么独立思考

我父亲是一位高中语文教师,国文功底相当好。受他熏陶,我接触了不少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如今我越来越深感少年时期接受的基础语文教育让我终身受益。
父亲对我的教育方式很传统,按今天贬义的说法,其实就是死记硬背。
我常常想起几十年前的夏夜坐在家门口乘凉的场景,少年的我就是在一个个那样的夜里一边数着天上的星星,一边背下了“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和“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这样的诗句。
就算这么简单的意境,当时只有七八九岁的我也是很难真正理解的。至于那些更加复杂的文字——比如“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我更是背得一头雾水,完全不明白它所传达的含意。但我都囫囵吞枣地背了下来,几十年后都没有忘记。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感到自己持续不断地受到它们的滋养。
从中学时写作文一直到大学毕业后在报社工作,我的很多老师和领导都表扬过我的写作文字自然流畅。如果这不完全是鼓励的话,我想就是那句古话“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所蕴含的真义。
现代教育中有一个不断受到强化的观念,即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而不是“向学生灌输知识”。随着这种讨论的深入,人们不知不觉地将“灌输知识”同“应试教育”、将“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同“素质教育(或能力教育)”分别等同起来。

登录后获取阅读权限
去登录
本文刊登于《视野》2024年1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