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和李白为何擦肩而过?
作者 杨满沧
发表于 2024年1月

天宝三载(744)二月,春寒料峭。李白来到长安宫廷为玄宗服务已一年有余,在供奉翰林的职位上,轻松潇洒有酒喝,坊间到处流传着他最新创作的诗歌和故事。一天中午,李白、贺知章和崔宗之等几位好哥们在酒楼里小聚,酒醉狂歌:“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王维恰好也在此酒楼和裴迪吃饭,王维吃素、喝茶,裴迪吃肉、喝酒。隔壁房间不时传来的吵闹声让王维很不爽,就让裴迪去看看是何人在此喧闹。裴迪过去从包房门缝里瞄见是“醉中八仙”也。回到桌上,对王维说:“是李白、季真他们,您是否去打个招呼,敬上一杯?”王维白了裴迪一眼,嘴里吐出不屑一顾的“切”声,立马让裴迪买单、打包、牵马、走人,回终南山辋川别业家。

这一天,是盛唐时期李白和王维最有可能相见握手的时刻.很可惜.两位天才人物擦肩而过。

长安元年(701),为辛丑牛年。这一年,李白(701—762)和王维(701—761)出生。王维祖籍山西祁县,唐代山西王氏家族是著名的高门大族,王家曾先后涌现出王绩、王勃、王昌龄、王之涣、王翰等著名诗人。王维和小其一岁的弟弟王缙幼年时,均聪明过人。可惜,父亲在其九岁时去世,幸运的是王维有一位很了不起的母亲。王维母亲出身于名门望族博陵崔氏,被公认为“天下第一高门”。崔氏知书达理,见识过人,一生敬佛,是禅宗北宗高僧大照禅师的弟子。王维失去父亲时,母亲只有三十岁左右,带着王维的四个弟弟和还在吃奶的小妹共六个孩子守寡,艰难度日,全家不得不从祁县搬到蒲州(运城)。在生活重压之下,坚持礼佛三十多年,全力教育子女儒家经典,希望通过科考延续和振兴王氏家族的诗礼簪缨传统。因此,母亲对王维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影响深远,王维和母亲的感情也非同一般。后来,等王维有了条件,便在终南山购买了宋之问的“二手房”辋川别业,把母亲接过来,专门为她打造了一间念经坐禅的精舍。

再看李白,就连出生地至今还有争论。有些研究者认为,李白的父亲李客是位富裕的商人,在全国重要城市连锁经营谷物、面料、葡萄酒等,生意很成功。李白四岁时跟随父亲越过天山山脉、沙漠戈壁,目睹“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的壮观和荒凉,从大西北的碎叶城迁到四川青莲。李白的母亲是少数民族,可能是土耳其人。故此,李白可能有胡夷血统。但是,在李白留下的诗文中,从来没有提及过他的父母和兄弟姐妹,尤其令人奇怪的是,他一个字都没有写过自己的母亲。

按照当时的社会“潜规则”,有“贵人”推荐相助,方能出人头地。

王维少年成名,十五岁离家到长安,成为岐王李范家里的常客,在达官贵人之间如鱼得水。开元九年(721),王维刚二十一岁,就和前辈宋之问一样进士及第,确属青年才俊。这一年,李白还在四川家乡思考人生之路该怎么走。王维有音乐天赋,在宫廷任太乐丞,管理宫廷音乐、舞蹈,深得唐玄宗妹妹玉真公主喜爱,如同蓝颜知己。不久,因手下演员乱舞黄狮子,被贬到济州司仓参军正九品下的岗位上,干了四年的倉库管理员。“微官易得罪,谪去济川阴。”这是王维第一次被贬,也是第一次真正接触底层社会。济州刺史裴耀卿为他的山西老乡,勤政为民,对王维帮助很大。王维在这一阶段,曾做过一些力所能及的好事、实事。济州临近儒家文化发源地邹鲁,王维把儒家思想和具体工作实践相结合,试图实现作为一个青年人的理想。离开济州后,开元十六年(728)前后一段时间,王维经常隐居在淇水和嵩山。开元二十二年(734),王维闲居长安,献诗拜谒著名的宰相张九龄,张九龄很欣赏他。开元二十三年(735)回到长安,官拜右拾遗从八品上,成为仕途的转折点。

而公元735年的李白,还在为仕途“上下而求索”。他在嵩山和朋友元丹丘、岑勋喝酒大醉,吹牛“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公元737年,王维受到指派,策马扬鞭,奔赴大西北凉州河西节度使幕府,任监察御史兼节度判官,在路上目睹了“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之壮观景象。后来,张九龄被罢相,李林甫上台,王维失去靠山,心情郁闷,决定人生转轨,审时度势,半官半隐。唐天宝三载(744),购买宋之问位于终南山蓝田的辋川别业,倾尽其精力和财力,把房子打造成世外桃源般的休闲地,与母亲一起在此闲居,与世无争,主动疏离官场中心。“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积雨辋川庄作》)

而此时此刻,李白已被唐玄宗赶出长安,继续流浪,寻找属于他自己的诗和远方。王维在辋川别业住了十七年,仕途上不求进取,专心礼佛,但不断得到重用、提拔,成为官场特例。天宝十四载(755),王维被提拔为给事中。这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王维被安禄山关押在洛阳菩提寺,逼迫王维做伪官。王维并没有颜杲卿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气节,他未直接拒绝安禄山,假装生病拉稀,消极对抗。裴迪去探望他,王维在手心里写了两首诗念给裴迪,并要求他心中熟记,尽快传播出去。其中,“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僚何日更朝天”这首《凝碧池》诗挽救了王维自己的生命和仕途,另外一首诗则道出他出狱后的想法:“安得舍罗网,拂衣辞世喧。悠然策藜杖,归向桃花源。”唐肃宗收复长安后,王维连提两级,直到六十岁时升为尚书右丞、正四品。综观王维一生,仕途基本顺风顺水,生活没有吃过苦、受过累,更没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担当作为。他出于对朝廷和命运的感恩,把后半生苦心经营的辋川别业捐献给寺院,晚年成为简朴、清静的佛教徒。

李白出身商人家庭,按当时政策不能参加科考。没有办法,只有渴求名人推荐,才有机会人仕。

为此,唐开元六年(718)春天,十八岁的李白,在富商爹爹的资金支持下,第一次离家远游。他乘船沿涪江而下,拜访长平山中的道家高人赵蕤。李白自愿留下来,和赵蕤夫妇一起生活、学习两年,主要功课是修道、炼丹、剑术、医术、农业、养鸟、弹琴、官场秘诀和治国理论。在人生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李白接受了赵蕤以道家为主的庞杂思想,决心要像古代的豪杰和纵横家一样,辅助明君,建功立业,功成身退。离开赵师傅,李白来到成都,在大街上无证行医、喝酒、吹牛等,留下不好的名声。李白曾献诗攀附益州长史苏颋,但苏长史并不喜欢李白的出身和张扬性格,不愿推荐。李白第一次尝试就碰了一鼻子灰,郁郁寡欢,离开成都,来到渝州(重庆)。当时的渝州刺史是李邕,享有文名,尤善草书。李白以为都是本家,马上献上自己的诗歌:“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李邕不欣赏李白的张扬性格。李白很不服气,抱怨道“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李白第二次尝试又失败了。

开元八年(720)秋天,李白从渝州回到家乡,在县衙谋了个小差使。不久,愤然辞职,在匡山大明寺又潜心学习两年,专门研究了陈子昂的诗歌,与陈子昂产生了共鸣,强调文学的激情、悲壮.内在的质朴美和精神状态的抒发及表达,却不注重诗歌的技术规则和技巧。

与此同时,王维已中进士,721年秋天被贬济州,并在济州白云寺结识一位年龄相仿的僧人,谈佛论诗。不久,僧人回到崇梵寺。王维曾写《寄崇梵僧》诗:“落花啼鸟纷纷乱,涧户山窗寂寂闲。峡里谁知有人事,郡中遥望空云山。”青年王维,慧根不浅,过早地滋生出对佛门清静的向往。而在年龄相仿的青年李白心中,万丈豪情正在又一次离家出走的路上酝酿、蓬勃和挥洒。

开元十二年(724),李白第二次离家,坐标中原。他经万州,过三峡,到达荆州。“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人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渡荆门送别》)这是他第二次离开四川家乡,从此李白再也没有回来过。一丝乡愁,涌上诗人的心头。开元十三年(725)夏天,李白来到江夏(武汉),登上黄鹤楼,看到小自己三岁的崔颢写的“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李白自愧不如,“眼前有景道不得”。秋天,到达九江庐山,看到“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瀑布飞溅。庐山以北十二公里处,上京小村子是陶渊明的故里和墓地,李白前去拜谒。但李白和陶渊明的性情相差太远,他根本不想学,也学不来陶渊明。开元十四年(726)春天,李白到达金陵,住在他自家经营的连锁商店中,挥霍潇洒,一年内“散金三十余万”。

本文刊登于《海外文摘·文学版》2024年1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