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浪漫
作者 杨满沧
发表于 2024年1月

洞房昨夜停紅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朱庆馀《近试上张水部》)

这首浅显易懂、柔情蜜意的唐诗,让人很容易联想到新婚燕尔的甜美时光。洞房花烛夜后,清早新娘子起床精心梳洗打扮一番,按照风俗习惯,须到堂前给公婆请安。临去之前,弱弱地问新郎自己的眉毛画得合不合适、好不好看、能否讨得公婆欢心呢?一位眉眼羞答答、笑眯眯、心里忐忑不安的美丽新娘形象呼之欲出。但仔细看看这首诗的题目《近试上张水部》,你不得不为唐朝的浪漫而感慨。

原来,按照唐朝科举考试惯例,考生要在考试前“干谒”,即将自己的作品递送给当时有地位、有权利、有名气的官员或主考官,希望得到推荐和关照,否则,名落孙山是大概率事件。这首诗就是朱庆馀参加科举考试前后,专门递送给张籍的,想打听自己考试进士及第的可能性。此类保密事情,不便明说,只好暗喻。他把自己比喻成新嫁娘,张籍就是那位有评判权力的婆婆。

张籍是当时文坛领袖韩愈最得意的大弟子之一,也是主考官。朱庆馀平时和张籍走得很近,才学和品格深得张籍赏识。朱庆馀写诗相送,试探张籍,内心期待得到关照。张籍很清楚弟子的意思,更明白年轻人进入仕途绝对离不开贵人相助。张籍本身就是韩愈发现并提拔起来的。所以,张籍也很乐于帮助年轻人。他读罢这首诗后,嘿嘿干笑两声,捋捋稀疏的胡子,写了首《酬朱庆馀》诗,算是对朱庆馀的回答。“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人间贵,一曲菱歌敌万金。”一问一答,意思明白无疑。朱庆馀是越州人,越州镜湖采菱的女子清新脱俗,天生丽质,来到镜湖中央游玩。女子非常清楚自己清丽,表现得很沉静稳重。那些衣着华贵的纨绔子弟太俗气了,哪里比得上采菱女动人的歌喉呢?

这两首诗机智幽默。朱庆馀自比内心忐忑的新嫁娘,张籍却把他比作清丽的采菱女,对小朱的欣赏不言而喻。师徒之间通过这两首“情诗”,心照不宣地暗通款曲,完成向考官打招呼的目的。面对弟子的私下询问,张籍没有板起脸训人,也没有违规私下泄露考试情况。这就是张籍的浪漫之处。

张籍是苏州人,很有性格,作为韩愈的大弟子,经常对韩愈冷嘲热讽。但韩愈很宽容他,一笑了之。他非常崇拜前辈杜甫,为学习杜甫的诗风,常把杜甫的名诗抄在纸上点燃,烧成灰后,放在瓶子里,拌上蜂蜜,一天吃三勺。其他人说他发神经,他笑笑解释道:“我吃杜甫的诗,是为了能写出和他一样好的作品。”这样的性格,骨子里天生浪漫孤傲。“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张籍的这首《秋思》,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乡愁诗。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张籍这首《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非常艳情动人。一位有夫之妇用有理、有礼、有节的语气,婉拒一位婚外恋追求者。你知道我有丈夫,偏要送给我珠宝,礼物太贵重,我不能要啊!你的心意我懂,你的感情我不能接纳。我并不是个物质的女人,我家的别墅连着皇家的花园,我还是“军婚”,丈夫拿着长枪在皇宫里站岗放哨。我曾发誓与丈夫生死与共,白头偕老。珠宝归还你,很遗憾在我未嫁人前,我们没有相遇。这位美少妇温婉聪慧,冷静理智,楚楚动人。不为物质所惑,不为感情所困。对这位婚外情追求者,没有辱骂和吵闹,没有长舌妇般广而告之,给足了这位帅哥面子。女人善良温柔,善解人意,多情忠贞,这位帅哥挺有眼光。

这首诗并不是老套的婚外情故事。其实,这首诗是张籍向恩师韩愈表忠心的。张籍在韩愈的栽培下名气渐大,当时权倾一时的平卢淄青节度使李师道看上了他。李师道作为藩镇割据的一方诸侯,又兼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手里有权、有钱、有枪,炙手可热,比韩愈厉害。他拉拢名人文士装点门面,很多文人和官吏主动投靠依附他。张籍作为韩愈的大弟子和著名的诗人,成为李师道重点争取的对象。面对李师道的拉拢,张籍便写了这首《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自比节妇,用温柔的情色文字,有理、有据、有节地婉拒他。表面上看很艳情,实质上与婚外情无关,诗意在言外。

本文刊登于《海外文摘·文学版》2024年1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