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往山阴
陆游从抚州任上被贬回乡,返山阴的路上,多了个小不点。五子子约出生还不满三个月,子虞十九,子龙十七,子修十六,子坦十一,女儿阿绘四岁多一点。真是一点都不忘“促生产”,此时,他已是六个孩子的父亲了。行进的车上,王氏紧抱着孩子,身边依偎着阿绘。田野风景扑面而来,再看精神抖擞的夫君,老大、老二、老三,个子都快赶上他们的父亲了。她疲惫的脸上于是显出一丝笑容,不过,转瞬即逝,这务观,官都没得做了,还开心,这一大家子回到山阴怎么办呢?
此时的陆游,不仅不沮丧,还有点欢喜。为官八年,经历了不少,当时的那种政治气候,他有点厌倦了,他想回老家调整一下,他已经无数次想到了归隐的生活:
父子扶携返故乡,欣然击壤咏陶唐。
墓前自誓宁非隘,泽畔行吟未免狂。
雨润北窗看洗竹,霜清南陌课割桑。
秋毫何者非君赐,回首修门敢遽忘。
——《剑南诗稿》卷一《示儿子》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这样的生活,帝力于我何有哉?做官要有一定的原则,王羲之、屈原就是榜样。一阵春雨过后,从北窗望出去,那些竹子如水洗过一样清洁。霜降过后,南边桑田里的枝条该修理了。孩子们呀,往后的生活,一切都要靠我们自己了。这首诗,陆游只是写给儿子们的吗?肯定不全是,他也是写给他自己的,写给时代的,这是一种心的宣示。
陆游这次返乡走的是陆路。出南昌,经上饶,端午节前到了闽、浙、赣交界的玉山。这里有两位老相识,他在玉山过了端午节。
第一个老相识叫尹穑,字少稷,和他同为赐同进士出身,也同为枢密院编修官。尹是山东兖州人,在玉山有别业,此时,他正侨居于此。
按说陆游和尹穑都是被孝宗赏识的,其关系应该非常亲密,但实际上关系一般,一切皆因尹的为人和政治立场。《宋史》里这样说尹穑:陆游被贬出京后,尹受到孝宗重用,由监察御史、右正言、殿中侍御史,一直做到谏议大夫,但尹却是投降派汤思退的得力干将。张浚符离兵败后,尹干了许多排挤和构陷主战派人士的勾当,不少人受害,后自己也被罢官回了故乡。
还有一层关系,也使得陆游在此停下脚步和尹穑相会。陆游的堂兄陆洗,字子光,他曾在玉山做过知县,而尹穑有别业在此,所以他们也常联系。陆洗是陆游伯父陆真的儿子,只比陆游大一岁,二人儿时分梨共枣,稍长,同人家塾,关系亲密。陆洗天资颖异,考进士时,连拔两浙转运司解,又为江东转运司解首,但他的命运和陆游极相似,最终还是没有考取进士。陆洗做过浦江县尉,筠州、徽州司法参军,玉山县知县等官。在玉山,陆洗恪尽职守,清正廉洁,不多拿多用多收俸禄以外的一分钱。有人计算过,这种钱多达六十万两。陆洗虽和尹穑有往来,但不拍他的马屁,尹对这位家乡的知县也很尊敬,评价高。皇帝也知道了陆知县的事迹,于是提拔陆洗为江西常平使者(详见《渭南文集》卷三十五《奉直大夫陆公墓志铭》)。
楚人遗俗阅千年,箫鼓喧呼斗画船。
风浪如山鲛鳄横,何心此地更争先。
——《剑南诗稿》卷一《重五同尹少稷观江中竞渡》
江为信江,也就是上饶溪,端午节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投江。吃过端午粽,喝过雄黄酒,尹穑拿着一个香袋递给陆游,说:“务观兄,我们去江边看龙舟竞渡吧,极热闹。”这个邀请合情合理,天气好,风景佳,应该去现场体验一下乡民们过节的激情。宽阔的江面上,数十条龙舟将两岸观看人群的眼睛牢牢拽住,锣鼓咚咚擂起,喊声逐渐上扬,龙舟如箭射出。陆游和尹穑夹在欢乐的人群中,也努力拍手鼓掌,场景一时温馨。
风浪如山,真有这么大吗?不可能的,那样就不能竞渡了。这信江中,有鲛有鳄吗?鲨鱼,鳄鱼,还横行?显然也不可能,那只能是打比方,陆游用这个暗喻来表示险恶的政治环境。幸好,他已退出,而尹穑呢,此时也被罢官在家,那意义也不言自明——尹兄呀,你也好自为之吧。
能被皇帝赐同进士出身,自有过人之处。尹穑的品德虽被人诟病,读书水平高、記性好却为人称道,他每天能背诵一寸余厚麻沙版本的书,一寸余相当于现在的三四厘米吧。他曾经在吕居仁舍人的座上记皇历,喝一杯酒记一天,两个月记下来,不差一个字,那皇历上写着各种宜和禁呢。若干年后,陆游在山阴的老学庵里写一些往事,就记了背诵大王尹穑的这种特别能力。
在玉山,陆游还拜访了一位老朋友芮国器。芮国器为何住在玉山,所有的资料都没有交代,不过,陆游确实去过他家了,有诗为证:
辽东归老白襦裙,名字何堪遗世闻。
便谓舆公长契阔,不知留语故殷懃。
诗章有便犹应寄,禄米无多切莫分。
倘见右司烦说似,每因风月怆离群。
——《剑南诗稿》卷一《过玉山辱芮国器检详留语甚勤因寄此诗兼事呈韩无咎右司》
芮烨,字国器,湖州人,绍兴十八年(1148)的进士,大陆游十一岁。陆游初赐同进士的那一年,芮烨正好任秘书省正字兼国史编修官,他与陆游是浙江同乡,二人政治主张一致,平时很有话说。芮的品格让陆游佩服,芮在做左从郎、仁和县尉的时候,曾经和了沈长卿的一首《牡丹》诗,其中“宁知汉社稷,变作莽乾坤”不知怎么就得罪了秦桧,一下就被贬到了化州,一直到秦桧死了才被朝廷召回。二人多年未见,这次拜访,交谈甚欢,芮烨拉着陆游的手说:“务观老弟,您就在我这里多住几日吧,没有大鱼大肉,粗茶淡饭管饱。”分别时,芮烨还让人装了满满几袋子米,送到陆游的车上。看着芮烨简朴的家,陆游也感动,推辞道:“别,别,国器兄,您也只靠薪俸吃饭,您的俸禄也不多,不要再分给我了!”回到山阴老家,感于芮烨的情谊,陆游就写下了上面这首感怀诗。
路途中有消息传来,陆游的恩师曾几去世。除在心里深切悼念之外,没有更好的纪念渠道。由于长时间入蜀,一直到十二年后陆游才写下长长的《曾文清公墓志铭》(见《渭南文集》卷三十二),全面总结老师的一生,高度评价老师的为官为人,对老师的诗学成就溢辞赞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