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默多克”人性狰狞,诈骗金庸3.4亿骑虎难下
作者 乐乐
发表于 2024年1月

近日,《香港01》的母公司“南海控股”主席于品海被建银国际海外有限公司起诉到香港高等法院申请破产。这已经不是于品海第一次陷入破产危机,早在1994年他就被迫宣布破产。但在1999年他东山再起,收购多家报纸、杂志、网站,在媒体圈闯下了赫赫威名,被誉为“香港默多克”。

虽然曾是名震香港的新千年富豪,但鲜有人知道的是于品海第一次破产竟和金庸有关。于品海年轻时巧施计谋,因以小博大的连环收购成为资本市场上的传奇人物,又收购了金庸的《明报》名震香江,1993年时身价已高达13亿港元。但少年得志易翻船,于品海在经历了和金庸的纠葛恩怨后,开始了大起大落几十年……

杠杆收购积累资金

于品海出生于香港一个普通家庭。中学毕业之后,不甘于现状的他决定去日本打拼。来到日本后,他以教英语、中文和做餐厅服务员为生。在日本生活了一段时间,于品海发现想要出人头地还是要去读书,于是到美国加州圣地亚哥大学读电视新闻学,后又因学费不足,辗转到加拿大读政治经济学。

1977年,年仅19岁的于品海利用自己在印刷厂打工的机会,创办了加拿大第一份中文报纸,向几万在加侨胞介绍中国的历史和新闻。他仅用几百加币做启动资金,后期投资靠去唐人街的杂货店、小超市和餐馆谈合作拉广告。对于19岁的留学生来说,于品海此举无疑是展露了惊人的经商天赋。

也是在这一年,于品海在加拿大的一个旧书摊上意外看见金庸在单行本《倚天屠龙记》后记中写道:“张三丰见到张翠山自刎时的悲痛,谢逊听到张无忌死讯时的伤心,书中写得也太肤浅了,真实人生中不是这样的。因为那时候我还不明白。”

这句话引起于品海的沉思,金庸为什么会说自己书中写的肤浅呢?他特意在回香港时了解事情的起末。原来1976年10月,金庸19岁的大儿子査传侠,在美国为情上吊自杀。接到噩耗的时候,52岁的金庸正在给报纸写社论,他强忍着悲痛,一边写稿一边流泪。

于品海还了解到金庸一度想随儿子而去,因为金庸曾在采访时说:“当时我有一个强烈的疑问,他为什么要自杀?为什么忽然厌弃了生命?我想到阴世去和传侠会面,要他向我解释这个疑问。”

彼时,于品海只是慨叹命运弄人,却不知道自己的命运将与这对已经阴阳相隔的父子俩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大学毕业后,于品海回到香港,创办了《时事评论》杂志。这份杂志虽然只出了6期,却让于品海认识到杂志在商业和政治上的巨大影响力。杂志歇业后,他进入《财经日报》当兼职记者,同时给《信报》《工商日报》《文汇报》等报纸撰稿。没多久,于品海就厌倦了白天做记者、晚上写稿子的忙碌生活,因为微薄的稿费根本支持不起他买房、创业的梦想。他利用做财经记者积累下来的人脉进入中华总商会工作,后替经营富丽华酒店的傅厚泽家族做事。

在帮傅厚泽家族工作的四年中,于品海从事的都是和房地产、投资、酒店相关的业务,这段经历为他以后使用“杠杆收购”掘金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四年后,于品海拿出20万港币,并说服朋友出资80万港币创办了智才管理顾问公司。此时,智才还只是一家“皮包公司”,没有办公的地方,老板兼员工只有于品海一人。

于品海一邊开公司赚钱,一边学习美国20世纪80年代的收购兼并史。在不断学习中,他找到了最喜欢的老师——改写美国华尔街金融规则的“垃圾债券大王”迈克尔·米尔肯。迈克尔·米尔肯善于“杠杆收购”,即替小公司发行“垃圾债券”,利用收购目标的资产作为债务抵押,通过高负债、高风险的方式,尽可能低成本地完成收购。迈克尔·米尔肯开创的收购模式深深影响了于品海,他决定要用这种方式迅速完成资本积累。

于品海很快找到了第一个收购目标——菲律宾希尔顿集团。1986年开始,菲律宾陷入政治经济危机,这场危机让外资企业纷纷逃离菲律宾。1988年希尔顿也要抛售马尼拉希尔顿酒店,回笼资金离开菲律宾。于品海知道这个消息后,马上制订收购计划,凑齐资金,并通过股票市场买下了马尼拉希尔顿酒店。

“做生意,必须学会‘杠杆效应’,你的资金总是有限的,你必须更有效率地运作自己的钱,利用各种资源撬起更大的市场。”于品海收购成功后接受采访时颇为志得意满,“那个酒店是用1400多万美元收购的,有一家银行提供了900多万美元,还有500多万美元是股东们出的,实际上我一分钱也没出。市场经济环境下,价值和价格总是有差异的,你必须善于利用这种差异。”

完成此次收购后,于品海对“杠杆收购”的推崇达到顶峰。与此同时,他接下了日本得间书局的收购代理,对方希望他能作为顾问收购香港《明报》。

成为金庸的“儿子”

《明报》是金庸在1959年创办的,刚出版时发行量并不大,只有6000多份。为了扩大销量,金庸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在《明报》上刊登自己的武侠小说。之后《明报》销量不断攀升,到1989年已经跃至18万份,被评为香港的《泰晤士报》。

1989年5月20日,金庸在《明报》创刊30周年庆典茶会上宣布辞去社长一职,只留任明报集团董事局主席职位。

本文刊登于《知音海外版(上半月)》2023年12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