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槟城乔治城莲花河路有一栋富丽堂皇、古色古香的百年老宅,它是当时世界十大豪宅之一,因其外墙被一种植物的汁液涂抹成了蓝色,从而得名为“蓝屋”。虽然现在“蓝屋”是马来西亚的名胜古迹,但它最初是大名鼎鼎的南洋首富张弼士为其第七房太太陈锦宝修建的住所,在它的背后,有一段传奇的爱情故事——
生活所迫远走他乡
1856年,广东大埔县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灾难,残酷的战乱和自然灾荒让人们食不果腹,流离失所。15岁的张弼士决定和几个老乡一起下南洋,寻求生路。此时的他刚新婚一个月,父亲叹口气,说:“你这一走,不知何时才能回来,留下你妻子一人如何是好?”
张弼士眼含热泪,不舍地说:“可我必须得走出去才有希望。您就放心吧,我一定会活出个人样来,把全家人都接过去。”
1857年,张弼士跟随几个老乡漂泊到了印尼巴城,并在此落脚。张弼士只读过三年书,初来乍到,语言不通且身无分文。最初,他在码头以出卖苦力为生,夜间便栖身于船尾。张弼士勤劳肯干,性格耿直,酷爱学习,为了与洋人沟通方便,学了多门外语,给过往旅客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有一次,一位名叫何家埔的华商雇张弼士帮忙搬运货物。仓促间,何家埔竟遗落了一个精致的木箱。张弼士将其捡拾并保管,转眼两个月过去了,何家埔也没有前来寻找。有人劝张弼士据为己有,还让他把箱子打开看看里边是什么贵重物品。张弼士严词拒绝,坚决要等着物归原主。
不久后,何家埔再次路过此码头,抱着侥幸之心,打探丢失箱子的下落,谁知,刚好碰到张弼士,他一眼认出何家埔就是当日丢失箱子的人。
何家埔祖籍广东,是一个精明的生意人,多年前移居马来西亚。原来,木箱里有500两的真金白银,等他发现时已经遗失一个月之久,何家埔也早已打消了能寻回的念头。所以能失而复得,他非常高兴,提出要酬谢张弼士,却被婉拒。
何家埔见张弼士年少英俊,谈吐大方,举止得体,不卑不亢,于是便将他带到马来西亚自己的纸行做事。
最初,何家埔安排张弼士在账房打杂,通过观察,他觉得张弼士手脚勤快,人又老实,便叫他做了管账先生,与自己的女儿何晓婷一起工作。
17岁的何晓婷长相标致,秀外慧中。朝夕相处中,她对张弼士产生了好感,两人私下订了终身。于是,何家埔便顺水推舟,将女儿许配给了他。
有了岳父的帮助,张弼士如虎添翼,先后开办了玻璃厂、纺织厂、酒行等,逐渐在商界崭露头角。
几年后,何家埔去世,張弼士靠着岳父留给他的第一桶金,开始雇用华人在当地开办垦殖公司。他先后创办了茶叶、橡胶、药材等5家垦殖公司,生意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随后,张弼士靠着自己的冒险精神和对商机的把握,又开办了矿务公司,房地产、中药材业务遍布整个东南亚。为了货运方便,他还在1886年的时候,创建了裕兴轮船公司,这样一来,他的货物再也不会被运输耽误了。
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30多年间,张弼士经营的企业风生水起,构建了一个庞大的商业王国,获得了惊人的利润。在成为东南亚首屈一指的富豪后,张弼士仍然拥有很深的家国情怀。
1891年,张弼士在出席法国领事举办的酒宴上,人们都在大肆赞扬法国的葡萄酒。法国领事听了很高兴,于是开始和在座的各位领事兴致勃勃交谈起来,知道张弼士来自于中国,他故意用嘲讽的语气说:“如果用来自中国烟台的葡萄来酿酒的话,酒的味道并不会比法国的差。可惜啊,你们中国人永远没有这个能力。”
张弼士虽然很生气,但还是疑惑地问他怎么知道山东烟台的葡萄酿的酒更好喝,自己一个中国人都不知道。法国领事这才道出真相,原来,当年英法联军入侵中国的时候,法国的士兵们就曾品尝过烟台的葡萄,他们用压榨机简单酿造出了一些葡萄酒,味道十分香醇。
“可惜啊,这么好的葡萄长在你们中国的大地上,白白浪费了。”
法国领事的话深深刺痛了张弼士,他不卑不亢地说:“你错了,不久后的一天,中国一定可以酿造出最美味的葡萄酒。”
1892年,张弼时前去烟台考察,他发现,烟台气候湿润,土壤肥沃,真的是一个适宜种植葡萄的好地方。这一刻,他在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酿造出属于中国人自己的葡萄酒。
随后,张弼士投资了300万两白银,在烟台开辟了大片的荒山,作为栽种葡萄的基地,为酿造葡萄酒做准备。没有酒司,他就自己想办法,从古书当中去寻找酿酒的方法。结果按古法制作出来的酒并不是国际标准的通行口味。
张弼士不得不花费高额费用在国外寻找酒司,三年间,他寻找了5位酒司,最后都因各种各样的问题没能留下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