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勒:从校园边缘人到时代偶像
作者 刘晚盈
发表于 2024年1月

年轻的男孩女孩们,从座位上站了起来,打开手机闪光灯,高举过头顶,跟随音乐舞动,有些甚至干脆跑到最前方的场地,原本陌生的他们此时互相搭着肩膀,排成一列,像小火车一样满场巡游。

这不是某个音乐节现场,而是演唱会电影《泰勒·斯威夫特:时代巡回演唱会》(Taylor Swift: The Eras Tour)的放映现场。

这部演唱会电影自2023年10月13日上映以来,全球票房已突破2亿美元,刷新了演唱会电影在北美市场的票房纪录。

不是所有人都能拥有这样的号召力,但她是泰勒·斯威夫特。

年仅34岁的泰勒,正在向全世界证明作为时代巨星的号召力。

但没有人生来就是巨星。

日历翻回22年前,在宾夕法尼亚州雷丁市,还在念中学的泰勒,正苦恼于来自身边同学的冷暴力。

用创作,

对抗被边缘化的孤独

很多人不知道,如今看起来乐观自信的泰勒,在少年时代曾遭到同龄人的孤立。理由琐碎而无聊。

12岁的她喜欢乡村音乐,而同龄女生正在追求一些诸如电子乐和R&B(节奏布鲁斯)等看起来更“酷”的音乐;她对时髦的打扮毫无兴趣,而同学们正在谈论当季最流行的衣服款式,把最新一期美国时尚杂志《VOGUE》夹在胳膊下;参加运动社团是美国校园里普遍的社交方式,而泰勒虽然个子很高,却对运动一窍不通。

差异之外,孤立偶尔还来自妒忌。

多年后,一个曾经在少年时代嘲弄过泰勒的女孩,向传记《泰勒·斯威夫特:纳什维尔少女的崛起》的作者克罗伊·戈万坦白了自己真实的心理:“她如此闪耀,遮蔽了其余所有人,这让我们感到自卑,排挤她是我们召回自己力量的一种方式。”

无论是对泰勒还是对孤立她的人来说,指认他人恶意的来源和指认自己的恶意,都是长大才能学会的事情。

少年时代遭遇的孤立,哪怕没有直接的肢体伤害,也会清晰地从眼神和话语里透露出来,最终成为记忆里拔不掉的刺。

成名后,泰勒曾在采访中回忆起一件小事,并称其为“永远无法战胜的痛苦”。

那天晚上,她打电话邀请同学一起逛商场,拨出去六通邀约电话,得到六句回绝。因为不想看女儿失望,泰勒妈妈决定自己带她逛商场,结果碰到了那六个声称自己“真的很忙”没空逛街的女孩。

在那之后,泰勒选择放弃加入女孩子们的小团体,跳出自己的孤独,成为孤独和人群的观察者。她在很小的时候就意识到,比起快乐,痛苦可以给创作带来更多灵感,于是她为自己编造出一句“咒語”:“没事,我可以写一首关于这件事的歌。”

在校园被孤立的经历,被她写进歌曲《The Outside》里,歌词写道:“我该怎么做才能变得更好呢?从来没有人让我进入她的世界。”那时她12岁,在自己的笔记本上反复练习签名,梦想成为歌手,并不惜为此变成学校里不受欢迎的人。

五年后,《The Outside》被收录到泰勒2006年发行的首张录音室专辑《Taylor Swift》中,这张专辑在首周卖出3.9万张,随之而来的是掌声、奖项、声名、追求、财富。

后来,泰勒成为流行音乐的制造者,多次登上《VOGUE》杂志封面,还和不少NBA(美国职业篮球联赛)球星成为朋友。少年时代那些被认定为不“酷”的因素,以一种极具戏剧性的方式被改写,但泰勒不会再认为那是一种对孤立者的报复,而是她成为一名传奇歌手路途中的副产品。

本文刊登于《知音海外版(上半月)》2023年12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