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人的文化图腾,龙的历史极为悠久。考古发现显示,8000多年前,在我国辽河流域就已出现“龙”的影踪;6000多年前,河南省濮阳市的“蚌塑龙”已与今天我们熟悉的龙的形象相差无几。随着早期文化的发展,龙进入了古越族和古羌族的信仰体系,并逐渐旅行到中国东南和西南地区。有观点认为,先秦时期,中国龙就已突破千山万水的阻隔旅行至南亚次大陆,并促使当地的婆罗门教蛇神“那伽”向龙转化。随后,“那伽”以佛教“龙王”的身份重新回到中国,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的龙文化。
公元前1世纪中期,崇拜汉地龙文化的匈奴人被汉朝击溃,一部分匈奴人在西迁过程中将中国龙带到了中亚地区。到了5世纪,西迁中亚的匈奴人与波斯萨珊王朝爆发战争。从此在波斯人的文化叙述中,龙成为敌对匈奴的象征,这种负面形象逐步与英语中的Dragon对接。在西方,Dragon的原型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巨大的海蛇”,以保护宝物的凶恶怪物身份而为人们所知。在随后的基督教文化中,Dragon被彻底黑化,成为魔鬼撒旦的化身,并逐步演变为身形高大、面目狰狞、四足而立、鳞甲披身且能喷火伤人的蜥蜴类怪兽。16世纪,在西方传教士的笔下,中国龙被正式翻译为Dragon。19世纪中后期,数以百万计的华人将龙带到了世界各地,并以“舞龙”等方式保持着自己的文化和传统。
至尊的黄龙,中国龙的东亚旅行
龙是什么?《说文解字》中说:“龙者,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在古代文献中,因颜色不同,龙有黑龙、青龙、赤龙、黄龙之分,其中黄龙为“四龙之长”,最为贵重。对于中国人而言,龙集多种动物特征之长,似蛇而有趾爪,会飞而没有翅膀。虽不是真实动物,但龙与中国人的生活密切相关。在日常生活表达中,接龙、乌龙、卧龙、龙门、龙脉、龙卷风、水龙头、龙飞凤舞、龙潭虎穴、来龙去脉等与“龙”相关的习语几乎每天都被人们所使用;从地名和人名上看,与“龙”相关的更是数不胜数,如黑龙江、龙岩、龙口、龙海等。
从考古发掘出土的实物看,龙最早诞生于我国东北的辽河流域。国家文物局的段勇先生对近些年在辽河流域(内蒙古、辽宁)、黄河流域(河南濮阳)、长江流域(湖北黄梅)等地出土的早期玉龙、石龙等进行分析后,指出“龙至迟是在八千年以前,当聚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时,起源于今辽宁西部、内蒙古东南部地区的”。从龙的起源上看,学界有蛇崇拜、马崇拜、男根崇拜和雷电崇拜等不同观点。关于龙何以集多种动物特征之长,学界观点相对统一,即龙形象的最终形成体现的是不同民族、族群融入中华大家庭的过程。

据《竹书纪年》《越绝书》等文献中的記载,早在春秋战国之际,生活在中国东南沿海的古越人就已经“断其发,文其身,以象龙子”,出现了对龙的崇拜。伴随着古越族的迁徙、发展和壮大,龙逐步旅行到今福建、广东、广西和越南北部等地区。与此同时,生活在今青海、甘肃一带的古羌人也接受了中原的龙文化,并在羌人一路西迁和南迁中,将龙崇拜和龙文化带到了中国西南地区。南朝宋史学家范晔在《后汉书》中记述:“种人皆刻画其身,象龙文,衣著尾。”
龙在古代中国大地上纵横捭阖且广受欢迎,与先秦诸子对龙的不断神化关系密切。如孔子就称赞老子是龙:“吾乃今于是乎见龙,龙,合而成体,散而成章。”《吕氏春秋》中更是直接将龙的出现与大禹“受命于天”联系起来,书中记载,大禹到南方巡视时,乘舟游于大江上,突然一条黄龙从水中现身并将舟托起。舟上的人都大惊失色,唯有大禹镇定自若,他说:“我是从上天接受使命来养育人民的,为什么要害怕龙呢?”龙听到后,伏下耳朵、垂下尾巴便游走了。
有了诸子和史家的附言和加持,龙与真命天子的关系在两汉至三国时期得到确认。如《史记》中记载汉高祖刘邦年轻时,醉卧酒肆之中就常有龙盘桓于其头顶。西汉末年,名将冯异曾以“黄龙现身于黄河”为借口,催促刘秀登基称帝,刘秀对此也回应“我昨夜梦见赤龙上天”。两人以“龙”为借口,通过双簧的形式制造了刘秀“君权神授”的话语。到了三国时期,曹丕受禅于汉献帝之前,“郡国奏黄龙十三见”;孙权在南京称帝之后,“樊口、武昌并言黄龙见”。
除了与“天命”相关,龙的另一个重要功绩是背“河图”而出。河图是古代传说中上天授予人间的祥瑞之兆,一般与“洛书”并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