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增长0.2%,低于3%左右的年度预期目标,也明显低于2013-2022年2%的CPI平均增速。从月度情况看,除了2023年1月外,其余月份CPI同比增速都低于1%,而且在2023年10月-12月连续三个月出现同比负增长。
物价水平过高显然不好,后疫情时代的欧美就深受高通胀的困扰。但物价水平过低也不是好事情,它会变相增加居民的负债成本,从而抑制消费;也会抬高经济中的实际利率,让企业和地方政府的实际融资成本上升,挫伤企业的投资积极性,且不利于地方债务的化解。
当前物价水平偏低,既有食品价格尤其是猪肉价格下降、原油等大宗商品价格下跌的影响,也反映出经济复苏动力不强,有效需求不足的现实。
物价偏低已经引起了决策层的重视。2023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23年第四季度例会中也指出,要“促进物价低位回升,保持物价在合理水平”。
历史上中国也曾多次遭遇低通胀的困难,比如1998年、2009年、2015年。虽然不同时期造成低通胀的原因各有不同,但每一次中国都通过政策的正确应对顺利地走出了低通胀的困境,历史上的这些政策应对给了我们哪些启示呢?
历史上的低通胀时期
在国内,衡量物价水平的指标主要有三个:CPI,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和GDP平减指数。三者在大趋势上是基本一致的,但对宏观物价水平的刻画各有侧重,在不同经济周期中的表现也会有一些差异。
综合来看,历史上在1998年、2009年和2015年这三个时期,CPI、PPI和GDP平减指数都出现了持续的下滑,一些指标在一段时期内甚至出现了负增长。这几次典型的低通胀时期,都遭遇了外需下滑、投资需求走弱和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等问题。
1998年遭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外需明显下滑,出口增速从1997年的20%左右下降到1998年的0.5%,1999年上半年出现了持续的出口负增长。外需的下降导致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下跌,国际油价期间腰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