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指数型思维远离“耻辱榜”
作者 姚斌
发表于 2024年1月

维韦克·瓦德瓦、伊斯梅尔·阿姆拉和亚历克斯·萨尔克弗合著的《指数型思维》一书中,指出了通往创新和持續创新的道路,揭开了永葆创新精神的奥秘。他们始终倡导企业家精神与科技研发,致力于人工智能、计算技术、数字医学、机器人、传感器、合成生物学和量子计算等颠覆性先进技术的传播。作者也经常发出这样的警告:当下的大公司很快就会登上“耻辱榜”。他们怀疑这些公司能否迅速适应潮流,紧跟技术变革的脚步,与朝气蓬勃的创业企业一争高低。

瓦德瓦教授注意到,有些超级公司不仅生存了下来,而且依旧蓬勃发展。它们摆脱了大数定律的约束,实现华丽转身,成为超级创新工厂。而其中的“始作俑者”就是像谷歌和微软这样的大型科技企业。它们率先找到了放大创新实践的路径,维持激励持续创新的敏捷性和试验环境。紧接而来的,则是那些最“不思进取”的行业中的沃尔玛和新世纪能源等一批传统老牌企业。它们拥有21世纪最有价值的资源——数据,既有优秀的管理层,又有丰富的营销渠道。而且,它们也在另辟蹊径,通过文化变革寻求新的创新路径。

新的颠覆者不断出现

为什么埃隆·马斯克会创建一个太空探索技术的公司Space X,打算去制造可回收火箭?进入太空的高昂成本,让很多大型跨国公司都望而却步。但最终Space X却做到了:引导几十吨的火箭返回地面,然后再精确无误地平稳着陆。

Space X的成功引发了两个显而易见的问题:一个年轻而且规模不大的公司是如何实现这一壮举的?为什么那些资本雄厚的巨无霸公司却不愿去尝试?对第一个问题,瓦德瓦教授的回答是,Space X的成功得益于资本市场发展、技术更新和雇主文化变革的相互融合。而对于第二个问题,瓦德瓦教授的观点是,像波音、空中客车或洛克希德·马丁那样的传统企业与Space X显然存在着巨大的鸿沟。它们可能都不会意识到生存需要加快创新步伐,因为某些因素制约着它们无法释放出强大的业务转型潜力,导致它们不能及时应对新的威胁,采用高速增长的新策略和新思维。

同样的情形也发生在吉列剃须刀的案例上。吉列公司的股票曾经被巴菲特列为永久“非卖品”,然而,最近十年吉列却被剃刀俱乐部轻易超越。借助于病毒式传播的视频和一轮现场营销活动,剃刀俱乐部牢牢吸引住顾客的眼球,再次让剃须刀成为令人激动的产品。剃刀俱乐部的刀片质量与吉列相比,没有任何优势。但是,它的创新体现在大胆,甚至近乎无耻的营销策略上。这种策略依赖于当代社会潮流与技术的对接:首先是YouTube ,这是全球最大的视频发布平台之一;“千禧一代”开始偏爱线上购买并送货上门的购物模式,而不是到实体店进行采购;谷歌的Ad Words及其他在线广告平台的出现,使营销渠道更加大众化和普及化。

事实证明,这是一种正在实现低成本和快速增长的新型业态。剃刀俱乐部品牌进入大批消费者的脑海,只用了不到5年的时间。从2012年到2017年,剃刀俱乐部在美国剃须刀市场整体销售额中的份额便达到7%,在线业务的份额更是高达30%,年销售额近2亿美元。相比之下,作为市场领导者的吉列,其份额则从70%降至不足50%。剃刀俱乐部的营销活动,就是一个运用指数型创新手段、赢得新消费群体并开启新沟通渠道的案例。在这种“颠覆性破坏”的模式中,企业只有两种选择,要么以几乎免费的形式提供关键性业务,或者至少要维持非常高的成本效益,这就会让新兴企业借机迅速进入市场并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要么创建一个全新的业务市场。

本文刊登于《证券市场周刊》2024年3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