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以来,A股和港股市场均表现不佳,投资者遭受了新一轮损失。1月17日,上证指数大幅下跌2.1%,恒生指数更是暴跌3.7%。
在下跌中,A股市场显示出一定程度的分化,低估值、高股息股票表现相对更强。深证成指从2023年末收盘的9525点下跌至1月17日收盘的8760点,跌幅约为8%。对比起来,上证指数仅下跌5%,仅从2023年末的2975点下跌至1月17日的2833点。
值得注意的是,港股的分化并没有这么明显。恒生指数从2023年末收盘的17047点下跌至2024年1月17日收盘的15277点,下跌约10%,而具有低估值、高股息特征的国企指数跌幅达11%。
两地市场持续下跌,大量优质企业估值低迷,不仅导致负向财富效应,还有损社会信心。此时,国家有关部门有必要梳理市场的痛点、难点问题,以更大力度的改革推动市场的复苏。
高股息策略满足避险需求
2023年12月,中国CPI指数同比下降0.3%,较11月0.5%的降幅有所缩小。在CPI显示通缩迹象之际,市场利率也处于下行趋势,10年期国债收益率已并创下多年新低,从2023年末的2.7%下降至1月17日的2.5%附近。市场很难发现较为安全且收益较高的大规模可配置资产。
在宏观经济增长预期转弱、风险凸显之际,不少高成长、高估值股票的逻辑被证伪。大量市场资金涌向煤炭、银行等低估值、高股息的股票避险,引发市场风格分化,这正是新年以来上证指数跑赢深证成指的原因之一。
较为典型的后果是,中国神华A股(601088.SH)从2023年末的31.35元连续上涨至1月17日收盘的34.14元,十余个交易日内涨幅达8.9%,公司市值已超过宁德时代(300750.SZ)。即使在大涨之后,中国神华A股的股息率仍有7.5%。
然而,高股息策略在港股市场表现的节奏与A股市场并不完全一致。
两地股票表现迥异较为典型的案例是,工商银行A股(601398.SH) 从2023年末的4.68元上涨至1月17日收盘的4.84元,对应股息率超过6.2%;而工商银行H股(01398.HK) 股价则从2023年末的3.82港元下跌至1月17日收盘的3.55港元,较A股约折价33%,对应股息率高达9.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