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刻机龙头的沉浮变迁(上)
作者 明辉
发表于 2024年1月

光刻技术的诞生比芯片还要早,1955年,贝尔实验室便实现了在硅片上用光刻加工电子元器件的方法。

芯片诞生之初,晶体管的尺寸还比较大,光刻没有多少技术含量。当时的半导体公司通常自己设计生产芯片的工艺装备,比如早期的仙童甚至拿电影镜头来进行光刻。英特尔也有自己的光刻机部门,买一些零部件便能自己组装。

走向专业化,群雄逐鹿

1961年,美国GCA造出了第一台重复曝光光刻机,能够定位到1微米的精度,远超当时25微米的精度。光刻机从此开始迈入专业化,GCA在20世纪60年代占据了60%-70%的市场份额。

飞利浦以3万美元一台购买GCA的设备为起点,开始研究光刻机,飞利浦那时是一家著名的芯片制造厂,诺基亚和爱立信等都是其客户。飞利浦对市场上的镜头开始检测,发现德国蔡司的镜头质量最好,但蔡司对这么小的订单并不感兴趣,飞利浦退而求次找了法国CERCO公司,很快便研发出了相同的光刻機,很受欢迎。但早期光刻机是从相片洗印发展而来,技术简单,飞利浦很清楚这个生意做不长久,必须研发非接触式光刻机。

1973年,拿到美国军方投资的珀金埃尔默(Perkin Elmer)公司率先推出了第一台投影式光刻机,德州仪器以9.8万美元购买了一台试用,结果不仅节省掩膜采购成本,还将芯片良品率提升几十个百分点,仅用十个月就收回设备采购成本。各芯片厂订单纷纷涌来,交货期延长到一年以后。英特尔用它制造出8086处理器。珀金埃尔默公司在70年代后期占据了90%的光刻机市场份额。

1978年,不甘落后的GCA公司推出了世界第一台自动化步进投影式光刻机,分辨率达到1:10,相对于以前的1:1是个巨大的进步,并且每曝光完一块芯片后,自动挪到下一块。光刻机开始卖到45万美元/台,依然供不应求,GCA重新成为光刻机的领导者,并且这是第一台现代意义的光刻机,后续的光刻机基本属于这种类型,差异只在于光学系统的变化。

光刻机进入投影时代后,镜头质量越来越重要,日本尼康和佳能这样的高质量镜头厂家很有优势。1975年佳能率先推出分辨率可达0.8微米的镜头,这也是全世界首次实现1微米以下的曝光。此时,日本半导体产业也在高速发展,尼康和佳能受日本国家项目委托,也开始自研。上世纪80年代初,尼康发布了自研镜头的光刻机,比佳能更先进,并且在硅谷设厂,开始从GCA手里抢夺众多大客户,市场占有率达到30%,与GCA平起平坐。

本文刊登于《证券市场周刊》2024年3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