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神阿堵 心游万仞
作者 鲍艳囡 范菲菲 王丽媛
发表于 2024年1月
清 禹之鼎 绘渔洋山人幽篁坐啸图卷,山东博物馆藏

肖像画历史悠久,孔子于周明堂所睹“尧舜之容,桀纣之象”,可谓历代帝王肖像之滥觞,但商周时代,尚无肖像画实迹传世。历秦汉而至六朝,肖像画日渐成熟,东晋顾恺之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的名言,更是影响后代肖像画的不朽技法。隋唐五代,肖像画更趋兴盛,对人物外貌特征和内心精神的刻画,皆有长足进步。至两宋山水方滋、花鸟勃兴,但肖像画依旧光芒四射。

肖像画在发展中衍生出诸多门类,如祖先影像、禅宗祖师像、帝王影像、衣冠像、小像、行樂图、家庆图等,都隶属于肖像画的范畴。明清时期由于肖像画的巨大发展,肖像画的种类也日益繁多,出现多种类型肖像画兼容并进的局面,其中衣冠像是最流行的类型之一。

色彩明丽的衣冠像,延续了古代人物画“成教化,助人伦”的基本社会功能,以家族中的祖先或显宦为描绘对象,通常在家族祭祀时使用,以追念祖先事迹、褒扬美德大功。这类画像往往饰以符合人物身份的官服、官帽、官靴,正襟危坐,端严肃穆。这类肖像画在人物性格、精神状态的刻画上,达到极高的水平,以高度的写实性,为后世留下了历史人物形象的真实记录。

清 陆音 云烟过眼图轴,山东博物馆藏
明 佚名 戚继光画像图轴,山东博物馆藏
清 徐璋绘 高凤翰披褐卷,山东博物馆藏
清 张赐宁绘 文藻听泉图卷,山东博物馆藏

山东博物馆于2023 年9 月28 日推出了“山左邦彦——明清画像里的家国情怀”主题展览(展览将持续至2024 年2 月26 日),从古代画像的视角,整合山东博物馆、青州博物馆、昌邑市博物馆珍藏的明清时期近50 幅珍贵画像,通过“庙堂伟器”“诗礼传家”“砚田百亩”三个单元展示明清两代的衣冠像、皇封敕命、艺文著述、个人小像、行乐图等,彰显齐鲁先贤的精神传统,讲述家族文化中修身济世、诗礼传家、敦族睦宗等良好家风,展示明清山东人“游于艺”的诗意栖居以及在文化领域的成就贡献。

重臣肖像

山东旧时别称山左,“彦”指有才学的人,国之彦被称为“邦彦”。明清涌现出众多杰出人物,他们的画像依靠肖像画家“形神兼备”的描绘得以流传至今,已成为庋藏在博物馆里的珍贵文化遗产。展览以曹凯、边贡、房如式、戚继光、邢玠、曹珖、房可壮、毕自严、赵秉忠等山左先贤风韵的厚重与精彩,借画言事,赋予衣冠像生命的流动感,彰显在齐鲁大地上盛行的崇尚气节的爱国精神、经世致用的救世精神、厚德仁民的人道精神、勤劳务实的实干精神。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这句诗的作者——明朝爱国将领戚继光,怀揣“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宏愿,“一年三百六十日,都是横戈马上行”,带领戚家军南征北战,抗击倭寇十余年,屡战克捷,扫平我国沿海倭患,立下不朽功勋。蟒衣是饰以蟒纹的服装,属于恩赐服,只有承蒙皇帝恩赐,才可服用。画中戚继光身着以平倭之功而得赐的红色金绣蟒衣,头戴乌纱帽,足蹬黑履,正襟端坐,丰神英毅,坚定的眼神道出了他铭刻一生的信念。

明 佚名 赵秉忠画像轴,青州博物馆藏
明 佚名 曹凯画像图轴,青州博物馆藏

求真务实,踏实苦干,是齐鲁文化精神的亮点。赵秉忠提出的“立实心”“举实政”是重振颓世之策,是齐鲁文化中实干精神的生动写照。画中赵秉忠,正面居中坐,头戴乌纱帽,身着真红盘领云纹大袖官服,上绣文官二品锦鸡云纹方补,内白领中单,足蹬朝靴,腰围玉带,玉带挂垂牙牌,左手握玉带,右手扶膝。从容的情态反映了一位热爱祖国、憎恶邪恶、关心人民的士大夫气魄。展览同时展出了他25 岁的殿试状元卷,以端正的字迹展现了他的宏大治国言论和“忧国忧民”的经世精神。

儒家提倡“天下为公”“民为邦本”,通过科举走上仕途的文官,往往直言敢谏、针砭时弊、劝君之过,希望以己之力,实现政通人和,海内承平。曹凯为明中期官员,其为官刚正不阿,曾谏阻宦官王振挟持英宗亲征的窃权行为,其磊落壮节的仕途生涯展现了明代士大夫为社稷尽忠、为苍生尽力的勇气担当。

本文刊登于《旅游世界》2024年1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