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绘画里的“独处”形象看古人旨趣
作者 付少振
发表于 2024年1月
清 张在辛 秋林独步图 局部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大量文学艺术作品是以“独处”形象作为题材而创作的。庄子曰:“独来独往,是谓独有;独有之人,是谓至贵。”“独处”并非孤独,而是一种主动的、积极的生活方式和人生态度。寄情山水、卧看云松、仰望明月、卧听泉流,是文人墨客基因里的终极追求和人生理想。可以说,“独处”是中国文人享受生活、体验人生、表达情感与价值追求的一项重要生活方式和表现形式,也是崇尚自然、天人合一等哲学理念的体现。

秋林独步图

中国传统山水画,并非是单一的刻画山水风景,而是穿插关于人物的描绘,其中不乏对“独处”人物视觉活动的刻画。画中人物的身份大都以闲雅的文人士大夫为主,或置身室内,或徘徊于自然山水间,这往往成为作品的点睛之笔。在人物的观看对象上,有的是“看景”,有的是“观物”,如读书、赏物等。画家在图中点缀人物形象,通过人景交融表现自己的思想情感。

山东博物馆藏有大量古代绘画,其中有不少古人徘徊于山水之中,与天地合而为一的题材。有的是独立于天地之间观望山水,有的是在深林中临江读书,有的是撑一叶小舟独钓江雪。我们不妨通过赏析古画,去发现古人独处的旨趣。

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在观望中体悟自然

庄子提到:“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 他认为,人在独处时,才能真正脱离世俗,与自然、生命对话,从而达到“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的境界。古人独处,一个重要的形式就是观望山水,把自己置身于大自然之中,与之融为一体,为内心提供清净之地,参悟人生真谛。

清代张在辛的《秋林独步图》轴构思奇特,布局丰满,皴法烘染细密温润,营造出清秋爽朗之境。画家用笔细劲轻快,用淡色染出山坡和不甚浓密的树叶,描绘出秋日山间蓬松的秋林情景。远处山峦墨色湿润淡雅,似有烟雾氤氲,有清泉从山间曲折而下。近景处用留白手法表现溪水,饶有韵味。水面上有一板桥,一位携杖士子正路过桥面。或许是被满眼山林秋色所吸引,士子不禁停步驻足,透过秋林观望远山飞泉。

本文刊登于《旅游世界》2024年1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