锔艺: 补缺为美,让器物涅槃重生
作者 文雨
发表于 2024年1月
“传统锔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耿海胜

鋦艺,是一种用锔子补接器物的手艺。锔,是修补,是点缀,它将残缺变为美好,使脆弱得以长久。2016 年,锔艺(传统锔艺)被列入山东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对于老一辈人来说,“锔瓷”有着特殊的回忆。“锔盆、锔碗、锔大缸……”锔瓷匠人挑着担子奔波在大街小巷,风餐露宿,一边吆喝,一边将沿途人家中破碎的碗碟修复如初。

从锔锅锔碗到锔“艺术”

传统锔补手艺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期就有了。原始形态是“钻孔绳结”的缀合方式,成熟于南北朝之前。这门手艺分布广泛,在全国各地都有。在唐代就有记载关于锔瓷的人和事,唐代范摅的《云溪友议》卷九中记载:胡钉铰,本名胡令能,唐贞元,元和间人,名令能,以钉铰为业,远近号为“胡钉铰”,现在在山东地区尊奉其为锔匠祖师爷(胡鼎真人)。

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提到,“其砂可以钻玉补瓷,故谓之钻”,万历年间意大利传教士利马窦把看到的中国锔补手艺写进了《利玛窦中国札记》书中,记录关于锔瓷的生动描述。乾隆年间周坤在《村市生涯图册》的锔补图描述当时了锔瓷业的场景,并且还配有:“瓦有时乎裂,瓯有时乎缺,钻孔兮星罗,钉头兮错磨,妙手能完破碎,漏卮应是无多” 的题字。

本文刊登于《旅游世界》2024年1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