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诞辰纪念日沉淀的历史记忆
作者 熊艺
发表于 2024年1月
灑红节是印度的传统节日之一。人们为了庆祝春天来临,尽情狂欢,用五颜六色的颜料装扮自己。

节日是特定人群思想风貌的折射,它看似传统,但蕴含着不少变异和建构的成分。印度尤以拥有众多节庆而闻名,在印度官方的助推下,诞辰纪念日把对神祇和逝者的感念精确到一年一度的时日,让虚幻的事象在人心中落地生根并衍化为某种真实。

天神在工厂:工业文明的冲击

经过宗教典籍的反复描摹和信众的不断实践,印度教万神殿已层层垒起众多神灵的形象。除了我们耳熟能详的梵天、毗湿奴、湿婆外,还有毗首羯磨。“毗首羯磨”的字面意思为“制造一切者”。他在诸神中承担了工匠之神的职能,因此被认为与手工业生产息息相关,比如,史诗《摩诃婆罗多》称他是“所有首饰的创造者,最优秀的工艺师”,说他“制造了众神的一辆辆神奇的飞车”;在史诗《罗摩衍那》中,罗刹居住的楞伽城也是由毗首羯磨建造的。在机器和大工业席卷印度的时代,民族主义艺术史家阿南达·库马拉斯瓦米呼吁重振手工业,1909年,他出版《印度工匠》一书,将毗首羯磨奉为手工艺的守护神。

9月17日是毗首羯磨的诞辰日,2023年的这一天恰巧也是莫迪总理的73岁生日。莫迪政府宣布启动“总理毗首羯磨”计划,旨在扶持铁匠、陶工、木匠等以传统方式维生的人。

不过,当前的毗首羯磨诞辰日庆典的参与者不仅包括以传统方式维生的手工业者,还包括城市工厂的工人们。在毗首羯磨诞辰日,工厂和仓库休假一天,人们竞相放飞风筝,用鲜花装饰汽车,护送着毗首羯磨的塑像进入河流。毗首羯磨被奉为手工业者的代言,是相对自然的流变,但需要指出,他和工业的关系是若即若离的。回望殖民时代,正是英国殖民者引入的工业文明让毗首羯磨黯然失色。

从19世纪中期开始,英国在印度修建铁路,铁路网迅速在印度各地铺设开来,于是这片土地呈现出如著名诗人帕勒登杜·赫利谢金德尔所言的“修桥架路,把天堑变通途”之景。1863年,阿齐姆丁在孟加拉语戏剧《多么有趣的火车》开篇写道:“现在别崇拜毗首羯磨了,崇拜英国老爷吧。”1884年,在印地语诗人拉达查兰·戈斯瓦米的眼中,铁道如同一头盘桓在印度的巨兽。他讽刺地写道:“梵天和毗首羯磨看了你的绝妙创造,便心生迷醉;见了你的技术工厂,便不再得意于自身的技巧。”以铁路为代表的工业技术,不断挤压传统手工业的生存空间。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印度传统手工业者不得不前往城市工厂谋生,很可能正是通过这一过程,他们将农业社会已有的工具崇拜带到了工厂车间。20世纪初,印度物理学家贾格迪什·博斯在演讲中谈到,他的父亲创办的工业和技术学校启蒙了他的创造力,工匠们对毗首羯磨的崇拜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后殖民学者迪佩什·查克拉巴提在研究孟加拉黄麻工厂时,强调农业社会对工具的认知存续于印度工厂,影响工厂的运作。

毗首羯磨的传统画像。毗首羯磨是工匠之神,手拿不同工具,背后也装饰着各种工具。

画家约根德拉·拉斯托吉绘制于20世纪70年代的毗首羯磨肖像画,是这位天神被纳入国家工业化建设的直观表达:鹤发的毗首羯磨占据画面中心,手持测量绳、测量尺和经文,巨大的红色齿轮构成了他的背光。画面下方还有四个齿轮,分别表现木匠、焊工和机械师工作的场景,还有水力发电大坝。毗首羯磨的身后,堆聚着铁轨、编组站、起重机和高楼等工业气息浓厚的景观。

殖民者退场后,轰轰烈烈的工业化建设成为独立国家的新主题。历史学家哈里·拉姆·古普塔研究了第二次印巴战争,他提到1965年一则对加尔各答汽车组装厂庆祝毗首羯磨诞辰日的记载:人们树立了一尊巨大的神像,婆罗门吟诵经文,不同信仰的工人们聚在一起观看仪式、接受供品。

本文刊登于《世界博览》2024年2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