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世纪80年代末某日,日后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奈保尔走进了孟买希瓦吉公园附近的一间地下室。在这座“东方芝加哥”,他约见了一个孟买黑帮组织,并希望借此为文学创作提供更多灵感。当黑帮团伙对着奈保尔侃侃而谈时,四周散落着各种各样的枪支和其他武器,一位手缠纱布的年轻人讲述着他们从街头血战到漫步英国摄政街的奇幻经历。听罢,奈保尔向随行的记者问道:“他们是否在吹牛?”那位土生土长的印度记者回答道:“他们比其所言还要致命。”
今天,观众只需打开各大流媒体平台,便能一睹印度黑帮的陈年往事及其当下的生存现状。近年来,以《警网:比哈尔邦篇》《罗波那》《征服》为首的热门黑帮影视剧层出不穷。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剧情片也热衷于植入大量黑帮元素。它们的故事背景早已不只局限于孟买等大都市,而是逐渐深入到印度农村,聚焦来自社会底层的黑帮角色。自2020年起,这一趋势推动印度黑帮影视剧迎来新浪潮。
印度影视剧中的黑帮势力不像经典英剧《浴血黑帮》中谢尔比家族那样活得精致优雅,印度影视剧中的黑帮老大往往喜欢一边喝甜腻的奶茶,一边听经典印度情歌。而黑帮小弟则经常三两成群骑着摩托,在乡村土路上一路狂飙。如果说,宝莱坞歌舞剧向我们展现了印式浪漫,那么印度黑帮片则呈现出其独特的暴力美学。其中,暴力影像不仅呈现血肉横飞的肢体暴力,也包含诸多印度宗教、文化、社群符号。当这些符号附加于主人公身上时,就使其暴力行径多了一层“宿命感”。因此,在带给人感官冲击的同时,黑帮影视剧所折射出的印度的政治和社会冲突也不时敲打着每一个观众的心灵。

种姓与黑帮“正义”
《警网:比哈尔邦篇》是代表印度黑帮影视剧新浪潮的佳作。剧情发生在北印度比哈尔邦,那里是印度种姓问题最复杂的地区之一,也是孕育黑帮的温床。
剧中的语言符号是了解比哈尔黑帮的关键线索。剧中,比哈尔邦谢赫布拉市的一处监狱墙上写着这样一句话:“愤怒始于愚昧,终于悔恨。”然而,对于杀人犯、低种姓者昌丹·马托来说,此类从良劝诫却更像是一种诅咒:逆来顺受只会持续遭受高种姓塔库尔人的欺压。入狱前,昌丹曾是一名卡车司机,主业运货,副业偷运假酒。一次,他因撞坏车辆被高种姓雇主狠狠羞辱。出于愤慨,他用枪打伤了雇主的大腿,此后迫于生计,昌丹决意投奔当地黑帮头目,并不惜替其背负罪名,开启牢狱生活。
在狱中,狱友查万普拉什一针见血地指出昌丹的处境——“用完即弃”。言下之意为,即便昌丹加入了当地黑帮,他仍只能做黑帮头目的“替罪羊”,替真正的权势之人背负罪名。一次,查万普拉什向他讲述了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的故事:部落民王子独斫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切断自己的手指,只为成就史诗中的英雄主角阿周那。查万普拉什想借此表达出身卑贱之人最终只能沦为历史的牺牲品。“历史不过是重蹈覆辙。”查万普拉什说道。
这是昌丹首次对其低种姓处境有了深刻觉知。在他看来,那句“愤怒始于愚昧”更应改为“愤怒始于受辱”。因此,也唯有暴力反抗才能夺回尊严。不久后,他亲手杀掉了其所效忠的黑帮头目,并同查万普拉什一同血洗监狱后出逃。
出狱后,昌丹组建了自己的帮派,成了当地名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