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托普卡帕宫是当今土耳其境内最大的历史博物馆,它的前身是奥斯曼帝国(1299年—1923年)君主下榻办公的场所,其地位相当于中国明清时期的“紫禁城”。这座宫殿陪伴25位苏丹走过400多年的岁月,不仅展现了奥斯曼帝国的政治文化,也囊括了诸多艺术家和工匠为帝国创造的书法、壁画、珠宝作品,是融合东西方文明的宝库。
宏伟皇宫的兴建
托普卡帕宫,意为“大炮之门宫”,原先是拜占庭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的卫城所在地。1453年,拜占庭帝国被奥斯曼帝国所灭,四年后,穆罕默德二世(1444年8月—1446年5月,1451年2月18日—1481年5月3日在位)将都城从埃迪尔内迁往此处,并开始择选新的皇宫地址。
当伊斯坦布尔的宫殿于1458年竣工之后,苏丹仍然不满意,决定在远离城市中心的拜占庭卫城基础上,在萨拉基里奥角建立一座新的宫殿,这就是后来的托普卡帕宫。这座宫殿除西侧面向主城区外,其余三面被金角湾、马尔马拉海与博斯普鲁斯海峡环绕,景色绮丽。
整个宫殿有七座大门,四座面朝陆地,三座面朝海洋,其中主要的一座大门面对圣索菲亚教堂。皇宫分为三个内苑,四旁环绕着成组的宫室,以回廊及通道互相连接。其中有名的建筑物有:1472年建造的彩石砖阁、谒见厅、保留着先知穆罕默德圣物的圣屋、为纪念1638年攻下巴格达而建的精致的巴格达亭等。
托普卡帕宫的落成标志着奥斯曼帝国赋予了这座古老城市巨大的政治价值。整座皇宫主要分为两个区域:外廷是政府办事机构和苏丹的办公地點,内宫则包含苏丹的大殿和皇室成员的居所,以及苏丹手下的宦官和仆从的住所。
进入皇宫会经过三道大门,每一道门都设计独特,内涵丰富。第一道是连接托普卡帕宫与伊斯坦布尔城区的帝王之门。在这道门上我们可以一览宫城缔造者的功业:“穆罕默德苏丹……真主在人世间的影子和灵魂,地上的君主,两洲两海与东方西方之主,君士坦丁堡的征服者。”由于早期的土耳其人经常在宫殿大门处进行司法判决,原来苏丹大帐入口的四根柱子也被帝王之门所取代,成了奥斯曼帝国政府的象征。正因如此,后来的欧洲人经常用“大门”或者“高门”来指代奥斯曼帝国的政府。第二道是双塔拱立的大门,称为“崇礼门”,这是皇宫的核心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