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十九首》里的写作密码
作者 黄珺
发表于 2024年1月

我国的诗歌发展,自周代《诗经》的四言体为主,到汉代乐府发展至五言,再至大约成于东汉的《古诗十九首》,五言诗自此成熟且稳定。

南北朝时期,梁代的皇子萧统组织编写了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昭明文选》(又称《文选》)。在《文选》中,萧统首次将这些不知名的汉代文人创作的十九诗编辑在一起,并取名为《古诗十九首》。自此,“古诗十九首”便成了一个特定称谓。插排

诗是人情感的表达。到了《古诗十九首》的时代,人们的情感如何呢?如果说《诗经》是在述说人们的生活,那么《古诗十九首》便是在写人生。百姓关注生活,文人观照人生。生活是具象的,人生是抽象的。而人生的情感主题无外乎三个:离别、失意、无常。写出了人生之常情,让古今每位读者都能从中获得共鸣,这是《古诗十九首》作为佚名诗歌群,在中国诗歌史上如此被尊崇的原因。

《行行重行行》:一“婉”又一“转”,一“思”又一“念”

晚清時,一位诗学批评家就曾说,《古诗十九首》之所以可被称为“千古至文”,原因在于其说出了古往今来的人们共有的情感。这样的情感不因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不因人的改变而改变,我们可称为“常情”。的确,人生在世,谁人不会面临离别及离别后的思念?谁人不会因物质或精神上的不满足而有失意之时?谁人不忧虑生命的短暂及无常?从来,“离别”“失意”“无常”都是中国文人创作的母命题。如果一定要溯源,《古诗十九首》可为源头。

写常情,听上去似乎简单且理所当然。但,站在创作者的角度,这并非一件易事。一如写人生的离别与无常,《古诗十九首》的第一首《行行重行行》,是这样表达的: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馀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抽离了事实,专于表达情感,是《古诗十九首》的特点。两千多年前的一位中国文人,创作出一首有关“离别”的诗,今人读来,亦是无穷的“碰撞”。

在你的一行又一行中,“我”与你从此别离了。我们相隔越来越远,远到“各在天一涯”。我们不止距离远,相聚的道路险阻又漫长,故不知何时才有相见的机会。但正如北来的马总会依恋北方来的风,南来的鸟儿喜欢筑巢在向南的枝头,那么,这是不是意味着你也终会回到故乡呢?你离去的日子已经越来越远,“我”的日益思念也让自己越发消瘦,连衣带都在日渐宽松。其实“我”知道,作为游子的你可能并不太想回来,正如那云朵飘来飘去,遮住了太阳的情谊。思念是让人衰老的,陡然间就到了岁暮,“我”又有多少时间来等待呢?但,这又能怎么办呢?“我”无法对抗这“生离别”与人生的短暂,所以还是别说了,只愿远方的你好好吃饭,多保重身体。

本文刊登于《世界博览》2024年2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