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用一个名字形容华语流行偶像的天花板,刘德华一定位列前三。首先,他红得够现象级,在华人圈,“刘德华”3个字早已是流行文化的一个标签;其次,他红得够全面,电视、电影、音乐、文化投资,他在每一个领域都做到了顶尖水平;最后,他红得够长久,从上世纪90年代到今天,每个10年都有经典作品。
上世纪90年代,谁不曾为《天若有情》流泪,不曾哼唱“给我一杯忘情水”;再过10年,《无间道》造就了华语警匪片的巅峰,《恭喜发财》成为中国人的过年必备单曲;紧接着,《桃姐》《失孤》等作品问世,刘德华拿下一个又一个“影帝”;刚刚过去的2023年,他依然有4部电影上映,年初有《流浪地球2》,年中有《93国际列车大劫案:莫斯科行動》,年底更有《潜行》和《金手指》两部电影同期打擂。
出道40余年,刘德华依然保持着当红偶像的工作量和曝光度,也难怪他会不好意思地跟《环球人物》记者自嘲道:“我是卷王。”
到底有多卷呢?《环球人物》记者采访刘德华是在电影《潜行》的通告日。翻开他的通告单,密密麻麻,从下午1点到晚上9点,大概只能找出40分钟休息时间:个人采访、剧组采访、短视频录制、对首映礼流程……作为电影的监制和主演,他的工作时间最长,但状态绝不打折。一件电影文化衫,一条休闲牛仔裤,一双运动鞋,他就这样走进采访间,以最舒服的状态坐下,毫无架子地与记者开启对话。
一整天下来,那些他身上广为人知的标签一一兑现:努力、敬业、真诚、幽默、格局。在国内某问答平台上有一个长盛不衰的问题:为什么刘德华能红一辈子?或许,这一天就能窥见这一生。全面的艺能,有口皆碑的艺德,这一切都使他成为红了40年的“华仔”,成为华人演艺圈不可替代的存在。
然而说起这一切,刘德华显得尤为淡然。“其实我的生活和大家没有太大不同,我最好的地方就是随着感觉走。”他对《环球人物》记者说,“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大家会觉得我对自己的艺术生命安排得非常好,其实从来没有安排。”
如今,“粉丝”们都爱祝福自己的偶像“走花路”,刘德华实实在在走了40年,秘诀就是:随心而动,全力而为。
要拍出警匪片背后的责任感
在电影《潜行》的拍摄现场,刘德华有双重身份:他是监制,从剧本创作到演员成组,他都深度参与;他是主演,不仅要演出一个大反派的坏,还要交代反派之所以成为反派的底层逻辑。
身兼两职的背后,是他对这部电影乃至香港警匪片的期待。在刘德华的演艺生涯里,警匪片是绕不过去的话题:从《肝胆相照》《旺角卡门》到《无间道》,从《追龙》《风暴》到《拆弹专家》,他从不吝啬展现自己对警匪片的偏爱。如他所言:“警匪片是香港电影的中流砥柱。”因此,在筹备《潜行》的初期,他就给自己定下了创新的目标。
第一个创新是角色。他饰演的大反派林阵安,既有坏得令人咬牙切齿之处,也有让人不禁反思唏嘘的地方。电影中,林阵安表面上是名动香江的大律师;背地里,他又是不择手段的毒贩。在这两重身份之外,他对家庭和妻女又有极为柔软的表达。三种身份,让角色呈现出鲜明的立体性和复杂性。“我这次选择了一个智慧型的反派,希望凸显的感觉是他就藏在我们身边——不要觉得网络犯罪好像很遥远。所以,我们对反派的描写也希望有一些立体的东西:他是自私的,但是他也有所谓的‘爱’,这种人才恐怖。”
第二个创新是剧情。刚开始创作剧本时,刘德华和团队依然沿用传统的案件逻辑和犯案手段,但始终觉得落于窠臼。遇到创作瓶颈时,他刚好看到一个网络贩毒案件被破获的新闻,很快带着团队仔细研究,了解到“暗网贩毒”等新型犯罪手法,决定将这些手法融入剧本创作中。
令他吃惊的是,“暗网”早已成为犯罪的温床和渠道,而警方针对此类新型犯罪也在不断提升侦破技巧。于是,剧本不仅更新了新型犯罪的模式设定,还花了大量笔墨在警方不断调整侦查方向、提升网络破案能力的过程。
总体而言,《潜行》是一部典型的港式警匪片,警匪对峙、枪战爆破、极限追车,还有复杂曲折的情感纠葛;但也是一部“很新”的警匪片,正邪战场已不仅仅只是物理层面,前所未见的直播贩毒和网络警察的侦查经过,都让观众耳目一新。为了让林阵安的人物形象更“落地”,刘德华甚至为他写了冗长的人物小传:他是孤儿,遇到了另外一个孤儿,于是有了彼此的依靠;他是律师,曾经希望可以通过法律途径去制裁那些伤害他太太的人;他从善变恶,是因为太多内在欲望和外部环境共同作用。“就这样,他一步步走上歪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法活在这个世界上,如果你选择一条歪路,就要自食其果。”
拍摄《潜行》,刘德华给自己定的目标是既能让观众多看到一点香港的味道,又能实现警匪片背后的责任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