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卢煜明的经历常被简化为一个“爽文”故事:他因煮泡面而灵光乍现,随后便发现了孕妇血浆中存在胎儿游离DNA,进而研发了无创产前检测技术,使全球每年近千万孕妇受益。他因此集齐了有着“诺奖风向标”之称的三大国际奖项——汤森路透引文桂冠奖、科学突破奖、拉斯克奖,并在2023年底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但现实不是“爽文”,泡面没有魔法,卢煜明也没有主角光环。“其实我做无创产前检测技术,做了22年才做出来,中间可能试过10条‘路’都走不通。但我想,这对科学家而言是很正常的。”他对《环球人物》记者感慨道。
和以往公开露面时一样,卢煜明穿着西装、戴着眼镜,说话时总笑眯眯的,喜欢把“谢谢”挂在嘴边。他并不十分擅长讲普通话,但当有人提议用英语来交流时,他婉拒,表示自己来内地待了几天,“已经习惯讲普通话了”。
他将科研当成生活的一部分,解决完一个问题就继续解决下一个。如今,他把很多时间和精力用在癌症研究上。“如果我退休之前能研究出一项技术,可以把癌症这个‘头号杀手’对人类的威胁降低一点点,那应该是我最好的退休礼物。”他满怀期待地说。
关键是“煮什么”
对卢煜明而言,1997年是一个很重要的时间节点。这一年,香港回归祖国,他和妻子黄小玲选择离开英国,回到故乡香港。“在英国读书多年,我们一直在等待回来的机会。因为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的将来肯定是在中国。”
多年后回看,那是一个无比正确的决定。卢煜明借此机会,回顾了自己在科研中做过什么、哪些做错了、将来应该怎么做……“我现在经常会想,如果不是当时决定回来,也许我还在旧的方向上走。”
所谓“旧的方向”,源于1989年初的一次闲聊。卢煜明作为牛津大学医学院的学生,曾在妇产科实习。彼时,孕妇想要检测胎儿是否会患有遗传病或染色体疾病,只能接受羊水穿刺。而每一次穿刺,都有可能造成胎儿损伤、流产等严重后果。难道没有更安全的办法了吗?卢煜明和朋友聊起困惑,讨論能否通过孕妇的血液样本来检测胎儿的DNA。
越聊越觉得可行,他找到一位教授,请求借用对方的实验室。然而,等真正开始研究后,他才发现没那么简单,“就像在干草堆里找一根针”,即便在孕妇的血细胞中找到胎儿的DNA,含量也非常低,无法实现临床应用。
研究陷入了“死胡同”。长达8年的时间里,卢煜明唯一的收获就是认识了黄小玲——在牛津大学研究半导体物理学的香港同胞。两人相知相恋,携手走入了婚姻殿堂。
转机出现在卢煜明决定回国后。他无意中看到两篇论文,文中提到从肿瘤病人的血浆或血清中检测到了肿瘤基因。他认为,“胎儿和癌细胞有相似之处,都是寄宿在一个人的身体里”,如果肿瘤的基因可以从血浆中找到,那胎儿的DNA应该也可以。

“我当时想,也许我以前定错了研究对象。我应该从孕妇的血浆中找胎儿的DNA,而不是血细胞。”卢煜明迫切地想试试,但传统实验的第一步往往就是把血浆丢掉,因此他根本不知道该怎么提取血浆中的DNA,再加上刚刚回到香港,手上一没资金、二没资源,又能做什么呢?
那一刻,在英国煮泡面的经历突然给他提供了灵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