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的日籍“沪漂”
作者 刘潇
发表于 2024年1月
西谷格近照。

2009年,西谷格来到中国上海,成为一名日籍“沪漂”。他从事过多种工作:寿司店后厨的帮工,游乐园里的吉祥物演员,旅行团导游等。这些经历让他大开眼界,看到了中国的活力。

他根据自己的中国经历,于2018年出版了《中国报道:潜入打工日记》,“不是高高在上地从宏观角度对中国评头论足,而是从庶民角度,向日本读者介绍真正的中国和中国人”。

此书出版后,在日本引起不小的轰动,一名读者感叹,“比起刻板印象里的中国,这完全是另一个国家”。

近日,西谷在接受《环球人物》记者采访时说:“刚来中国时,本以为一两年就会回国,没想到,中国豁达的氛围与我的性格很合拍,不知不觉就待了6年,现在想来,占去了人生不小的部分。”

在中国,他结识了不少中国朋友,“这些友谊不分轻重,我一直很珍视。中国人大多热情真诚,一旦认我做朋友,就一定是真心把我当朋友”。

最近他回了趟上海,“一位关系并不十分密切的朋友把我请到他家里,七八个人围着大桌子吃家常菜,聊家长里短,让我认识了中国式温暖,这种温暖在日本是无法想象的”。

走遍上海大街小巷

十几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西谷在网上看到一家媒体正在招聘编辑,驻地上海。对他来说,中国与写作是两个极具吸引力的词。“看到工作地点在中国,我就很兴奋。”

那时他不知道,刚办完北京奥运会的中国正处于数字化浪潮前夜,即将踏上发展快车道,他也将亲身见证中国的大发展。

西谷格在中國一家游乐场担任吉祥物演员。

“出发前,我其实有点忐忑,但在内心的某个角落,也梦想着今后成为关于中国的写作专家。”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他只身来到上海。

相比日本人际关系的距离感,中国人更开放随和。西谷说:“刚来中国没多久,在一次办理手机业务时,我与窗口办理员交谈了几句。很快,我就收到了这名办理员的短信,邀请我一起吃饭。我们边吃边聊,很快成了好朋友。”

到上海后,西谷找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寿司店的后厨当帮工。“当时,中国的寿司店还处于初级模仿阶段。”相比日本厨师细腻的刀工,西谷看着中国厨师豪爽地将鱼大卸八块,“是一种有趣的异国风情”。

他还在游乐园工作过一段时间,穿着吉祥物衣服与游客合影,“那时中国还有不少山寨游乐园,如今已经大大不同了,中国游乐园的自主IP已经做得很棒了”。

工作之余,西谷走遍了上海的大街小巷。在日本,上海的知名度很高。“对于日本人来说,上海有种不一般的都市魅力。”1862年,日本近代政治家高杉晋作第一次访问中国,用中文在《航海日录》中记述了初入上海港时的震撼:“朝早,川蒸汽船来,引本船,左折溯江,两岸民家风景殆与我邦无异……入夜,两岸灯影泳水波,光景如画。”这些记述深深影响了后世日本人对“魔都”的崇拜。

2013年,西谷用引人入胜的笔法写出《魔都:走进上海不为人知的一面》一书,除了描写繁华的都市景象之外,还“踏出普通游览路线”,向日本读者介绍了一个有趣的上海。这本书目前已被日本国会图书馆收藏。

“中国通作家”

西谷回到日本后,发现日本与他离开的时候相比变化不大,这令他更加感叹中国发展之迅速,更急于向日本民众介绍中国的真实情况。于是,他开始向媒体投稿,报道中国的最新动态与面貌。

本文刊登于《环球人物》2024年2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