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距今2500年前,有一个人,没有职称,没有经费,也没有招生名额,却开门办学,广招门徒——门生来源复杂,录取好像也没有统一标准,而且学无定所,上课还经常跑题。尽管如此,他受到了学生们的衷心爱戴。他死后,学生们把各自上课时听到的、记忆深刻的夫子之言记录下来,汇聚到一起,学生的学生们又把他们听到的自己老师讲的话和太老师的话,再添加进去,最终在汉朝形成了今天我们能读到的那个分为20篇、题名《论语》的经典文本。
这个文本,形式上并不统一,排次也颇随意,其中还有弟子之间闹矛盾的有意思记录。但无论如何,记录得最多的,还是老师的说法,且多以“子曰”开头。这位老师,就是在中国人尽皆知且具有世界影响的孔子。
孔子的履历,在《论语》中没有系统的记载。第一次将他的经历做系统梳理的是汉朝的司马迁。据《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是私生子出身,身材高大,有一米八几,梦想是做职业政治家,但终其一生,只在本贯鲁国担任过一小段时间的官职。而他最擅长也最成功的是做学生们的导师,教过的学生据说多达3000人,成才的有70多位。不过跟《论语》最后编定更有关系的,是其晚年弟子曾参和有若。
由孔门弟子和再传弟子所编的这部《论语》,就如它的书名,是被编辑起来的老师的“语”。这些“语”,多出自老师上课时和课余与学生交流时所说。而且,从《论语》全书的片段性特征也可以看出,这其中孔子给学生上正课时的正经讲课内容(包括《诗》《书》《易》《礼》《乐》《春秋》),是很少的,反而大多是在特定情境下给学生示范做人做事的提点之语。事实上,凡受过初等以上教育的人应该都有一个相似的体会:老师当年教的课堂内容,如果不用,过不了多少年,就基本上都忘光了;但是老师说过的某一金句,因其特有的语言或者思想魅力,会长久地保存在我们的记忆中——《论语》里由孔子的及门弟子和再传弟子前后接力传录下来的,应该就是那样情境下诞生的一大批金句,《论语》因此也可以说是一部孔门课余金句集。
那么,透过《论语》所记金句,孔门弟子和再传弟子笔下描绘的导师形象,是怎样的呢?
首先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有问必答。《论语》所记“子曰”之中,后世的哲学史家们最看重,也是孔子反复提及的,一个叫“仁”,一个叫“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