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哥粉”王贞仪
作者 李赞
发表于 2024年1月

“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流云星河,清风蝉鸣,又是一个寂静孤独的夜晚。苍穹之下,一个云鬓高挽、黛眉如画的青春少女正在仰望星空。这位不到20岁就想窥探星河的奇女子,名为王贞仪。在她短短不到30岁的人生里,收获了太多头衔:她是清代著名天文学家、数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

在清代科学界,王贞仪备受推崇。清末史学家胡思敬在《十朝新语外编》中评价她为“班昭以后一人而已”,南京藏书家朱诸在《德风亭集》的跋文中说她“德卿于书,无所不窥,工诗古人辞,尤精天算,贯通中西”。

她的声名甚至远播海外:世界畅销书《勇往直前:50位杰出女科学家改变世界的故事》中,她被排到前三;美国数学家泰莉西雅·威廉斯在其著作《数学的力量:数学的反叛女性》中,盛赞她在数学上的贡献;全球权威科学期刊《自然》称她是“为科学发展奠定基础的女科学家”。

可以说,王贞仪就是整个清代最具代表性的“女學霸”。

鉴张衡,学哥白尼,破“天圆地方”

王贞仪,字德卿,号金陵女史,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出生于江宁府上元县(今江苏南京)。她的学识基础与格局,大部分来自家庭与少女时代的遭遇。王贞仪的祖父是王者辅,官位最高曾至直隶宣化府知府。王者辅学识渊博,酷好读书,在历算数学方面有一定造诣。儿时的王贞仪,不仅读文学、练女红,还跟着祖父学到了不少天文和历算方面的知识。

王者辅为官清廉,生性耿直,不善事上官,后因直言犯谏遭到贬黜,谪戍吉林,连带着王贞仪的命运也翻天覆地。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王者辅死于戍所,留下了珍藏的75柜书。在吉林的6年时间,祖冲之、张衡、僧一行、郭守敬等科学名家的著作,就是王贞仪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除了当才女,在北方奔放民风的影响下,王贞仪还当起了“打女”。她广交闺中密友,跟随蒙古将军夫人学骑马射箭,“发必中的,跨马如飞”。16岁时,王贞仪暂回上元,很快就跟随父亲与祖母云游四方——其父王锡琛,曾任武陟县丞,后在仕途上屡屡失意,便专研医术,四处行医。

在闭关保守、固步自封的时代,王贞仪对推动中国学术发展、促进中西科学知识交流与融合作出了贡献。

从金陵到京师后,王家人又辗转陕西、湖南、粤东一带两年之久。王贞仪由此领略了大半个中国的风土人情、山川美景,心境和视野日渐宽广。在游历华山登云台观时,十七八岁的王贞仪写下诗句:足行万里书万卷,尝拟雄心胜丈夫。可见,这是一位不甘囿于闺阁的“大女子”。

本文刊登于《环球人物》2024年2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