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世瞩目的“冰雪大世界”是怎样建成的?
作者 阿布
发表于 2024年1月

《冰建王国》不仅满足了南方人民对于“冰雪大世界是如何建成”的好奇,让人看到冰雪经济的巨大影响力,还让人看到了纪录片该有的本质:普通人的真实生活。

松花江上的采冰人。
松花江上的采冰人。

气温骤降时节,寒风吹得人瑟瑟发抖,怕冷的南方人缩头缩脑,总想往暖和的地方钻——只有一个地方是例外,那里零下20多摄氏度,是冰城中的冰城,却挡不住南方人前仆后继的热情——那就是哈尔滨的“冰雪大世界”。几十万立方米的冰块砌成的冰之城,闪烁着通透的光华,每年冬季都能吸引100万游客顶着严寒到访。

这样壮观的冰雪之城,究竟是如何从无到有、拔地而起的呢?最近,一部名为《冰建王国》的纪录片正在全国艺术电影院线公映,这部纪录片史无前例地将镜头对准了哈尔滨太阳岛,跟踪拍摄长达四年,揭开了“冰雪大世界”背后的秘密。

运冰的卡车蔚为壮观。

松花江上的采冰节

《冰建王国》的导演齐滨英是哈尔滨人,此前作为导演和制片人,已经拍摄了40多年的影视剧。2018年的一次拍摄过程中,她需要去太阳岛取景——那里是全国闻名的“冰雪大世界”所在地,刚进去,齐滨英就被震撼了:“没想到建筑工地会有那么多人!到处都是人,像人海战一样,接近一万名工人同时在开工,拖拉机、吊车,都是几百台几百台在运作,一派繁忙的景象。”

第二天,她就带着一支拍摄小分队又来到现场,准备跟踪拍摄整个冰雪大世界的建造过程,“想要拍纪录片,因为此前还没有过一部纪录片是专程拍摄建造过程的,我们通常只会在影视剧或者电视新闻里看到一个闪亮宏伟的冰雪大世界,但我想拍出它从无到有的过程”。

但让她没想到的是,仅仅时隔一天,冰雪大世界的工地已经不是昨天一片平地的样子了,冰雕已被垒起到半人高。“后来我才从建筑公司的孙经理那里得知,整個工期只有15天,我没想到这么大的建筑体量,竟然要在短短15天内完成。”

纪录片的拍摄,贵在真实。一万个工地工人,齐滨英都需要陆陆续续接触其中的大部分,而工人异常忙碌,能留给她的时间并不多。因此,她最终连续追踪了四年,才为自己争取到两个月的实地采访拍摄时间,完成了这部艰难的纪录片。

作为没见过世面的南方人,以前我一直以为冰雪大世界的冰雕冰建是现场制冰机制的冰,其实这是大误会——冰块都是大自然的产物——一到寒冬腊月,松花江上漫无边际的江面都结起了厚厚的冰层,而这些冰,即将成为重要的建筑材料。

《冰建王国》的故事,就从最初的“采冰”开始了——每年一到12月,建筑公司富有经验的经理就开始往松花江上跑——当松花江上的冰积到32厘米厚,也就意味着一年一度的“采冰节”要启动了。之所以要等到冰面结到32厘米厚,是因为后期还要刨去2厘米的表面碎屑,从而保证最终用于建筑的冰块能够晶莹剔透,看不出杂质。

松花江上,天色将明未明,凌晨三四点,富有多年经验的采冰人就开工了,他们先用机器设备在江面上画出一道道线,将冰面切割成一个个3米乘2米的小块。机器切得并不深,后续全靠人力开凿——用长长的冰凿在切线处钻出小坑,再施以巧劲,冰块应声开裂。工人们一干就是12个小时,每人每天要开凿出500平方米的冰块来。这份工作不仅要冒着酷寒,一天中大部分时间还需要站在漂移的冰块上,随时有落入冰水的风险。

纪录片里,一位采冰人说,前几天和他一起干活的工人就掉进了水里,幸好被工友眼疾手快一把捞起。采冰人们通常7到9人为一组,也是为了方便互相照应。

上万工人同时开工

采出来的冰块,每天能堆满上百辆卡车,这些卡车都有同一个目的地——松花江北岸的太阳岛,冰雪大世界的建筑工地。

本文刊登于《新民周刊》2024年4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