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当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达·芬奇,与明代才子画家唐伯虎在一起对话,会产生怎样的艺术火花?尽管在历史上,生活在同时代的两人相隔万里,根本无缘相见,但在今天,却有可能将这延绵五个多世纪的艺坛传奇实现。近日,亮相上海博物馆的“对话达·芬奇——文艺复兴与东方美学艺术特展”,真真正正地让15世纪东西方两位艺坛名家,通过各自的作品展开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在这场东西方绘画艺术对比展上,观众将从两个视角进行一场跨域时空之旅,领略东西方在相同时代却迥然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
近年来,作为“大博物馆计划”展陈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博物馆计划重点打造“何以中国”文物考古系列大展和“对话世界”文物艺术系列大展,其中“对话世界”文物艺术系列大展将联手世界知名博物馆,一起推动文明对话,促进交流互鉴。首展“东西汇融——中欧陶瓷与文化交流展”,体现了上博的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和全球叙事能力。而去年成功举办的“从波提切利到梵高——英国国家美术馆珍藏展”,作为馆庆70周年为公众奉上的重磅展览,也是上海博物馆首个自筹资金举办的收费特展,获得了空前热烈的反响。在98天的展期中,总观展人次超42万,媒体传播总量近5亿,成为了备受追捧的“超级大展”,为新形势下上海乃至全国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示范样本。
为进一步营造“艺术上海”的浓厚氛围,满足观众对高品质文化的需求,作为系列展览的第三个重量级大展,此次“对话达·芬奇——文艺复兴与东方美学艺术特展”由上海博物馆和意大利特雷卡尼百科全书研究院联合主办,并得到意大利驻沪总领事馆的大力支持,精选了米兰盎博罗削图书馆和美术馆、帕尔马国家美术馆以及佛罗伦萨博那罗蒂之家收藏的18件文艺复兴艺术珍品,和上博馆藏的18件中国古代绘画传世名作进行同步展出。这将是上海博物馆首次推出的东西方绘画艺术对话原创大展,也是中国迄今为止最强阵容的达·芬奇作品真迹展。
“对于中国传统艺术,上海博物馆一直以其丰富的藏品和学术力量,成就着一个个自主策划‘全球总动员’式的重磅展览。这充分体现了上博联动世界级文博机构的号召力和全球资源配置的能力。而面向未来,我们更崇高的使命就是加强世界文明对话、掌握国际艺术话语权,此次特展便是我们努力迈进的第一步。”在开幕式上,上海博物馆馆长褚晓波如是说。
因交流而多彩
達·芬奇是一位闻名世界的伟大画家,他的作品里充满了他对多个领域的学习和探索,有的还充满了他严谨而又富想象力的发明创造。这次展出的手稿真迹有的是首次亮相中国,亮相上博。对此,上海博物馆从馆藏中甄选中国古代绘画名作,来一次与达·芬奇为代表的文艺复兴大师们在特定空间中跨越时空、超乎想象的艺术对话,让参加者享受了一场中西方文化艺术相融合的艺术大餐。
“从策展来说,本次展览是有难度的,需要去展现东西方绘画艺术对话。”本次展览策展人之一、上海博物馆书画研究部主任凌利中表示,一个是学术研究上,要对东西方美术史有了解,才能找到对话点;另一个则是要有丰富的藏品去呈现。所谓的对话,绝不是毫无学术与逻辑关联的简单的东西方艺术家作品联展,而是要通过时代性、艺术性与作品本身内容的横向、纵向对比,梳理出真正意义上“对话”的角度,凸显“对话”这一主题。中国的明代是与意大利文艺复兴遥相呼应的时期,艺术史上它们从未发生过对话,然而研究者发现在达·芬奇的手稿和笔记中反复出现的主题,与同时代中国画家视觉经验和观察中的主题却十分相似。“达·芬奇和唐伯虎都是15世纪的东西方文化艺术中心各自的代表,两个人都是年少成名,他们的作品题材也都是仕女题材。”凌利中如此介绍,“但是两个人的人生经历完全不同,就会让我们好奇,如果他们能够互诉衷肠,会是什么样子。”
在布置一新的展厅中,观众可以透过西式拱门或中式框景的展墙,将同时期或相同主题的东西绘画作品尽收眼底,看到艺术作品的相似之处,也能感受不同文化的差异。正如褚晓波馆长所表示的那样,作为上博东西方绘画艺术对比展的首次尝试,展览将采用独特的对话方式,带领观众开启跨越时空、超乎想象的曼妙之旅。“这将是一个互动性和趣味性很强的艺术对话大展,通过美妙的展厅设计,观众可自主选择展厅内的参观动线,沉浸式完成跨时空艺术之旅。我们希望,观众在欣赏杰作之际,用自己的眼睛与心灵去发现艺术的和而不同、艺术与科学的完美交融,感悟数百年前东西方艺术大师精妙绝伦的创新魅力。 ”
众所周知,列奥纳多·达·芬奇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巨匠,他创作的《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等杰作吸引着无数人去一睹真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