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院士”邬江兴:箭走弓弦,弯道超车
作者 金姬
发表于 2024年1月
2013年11月7日,邬江兴在河南郑州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的网络攻防实验室内。

在数智上海2023峰会·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体验周开幕式上,70岁的邬江兴带来了《数字产业新潮流,内生安全网络弹性设计转型》的主旨演讲。这位有着少将军衔的中国工程院院士,笑声爽朗,表情生动,言语极富感染力。

邬江兴有着军人的血性和爽直,又有着科学家的严谨与务实。他在38岁时就成为“中国程控交换机之父”,55岁时提出“改变行业游戏规则”的拟态计算与拟态防御理论,每一次,都有着“走弓弦,不走弓背”的信心,最终实现我国在特定科技领域的“换道超车”。

一门三将,从“数据录入员”到计算机专家

邬江兴出身军人世家。他的爷爷和伯伯都是红军,分别牺牲于大别山区和腊子口战斗。他的父亲邬兰亭(原名邬荣耀)是安徽金寨人,13岁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6岁入党,先后参加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历次反“围剿”斗争和南方三年游击战争,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邬兰亭和李平(原名李芳俊)结婚后,育有六名子女,都参了军。其中,长子邬援军生于1951年,后来也是少将军衔。

1953年初,37岁的邬兰亭从朝鲜战场归来,驻地嘉兴。当年9月,次子邬江兴出生,取名“江兴”,就是指出生在浙江嘉兴。

1969年,16岁的邬江兴参军来到深山处,当了一名坑道维护兵。每天钻坑道、凿炮眼、炸岩壁,抡锤打钎、挥汗如雨,装药点炮、步步惊心,清渣运石、尘土飞扬。一天下来,腰酸背疼,渾身沾满了粉尘。有人吃不了这份苦选择了调离或换岗,邬江兴却乐此不疲,还津津有味地计算凿炮眼的角度及炸药的用量。他的敬业和吃苦精神受到了上级的肯定,并且为他后来进入科研创新领域打下了良好基础。

1970年,17岁的邬江兴被选拔到南京军区某机要部门当纸带穿孔员(即“数据录入员”),得以接触当时最尖端的计算机。邬江兴在做好本职工作之后,挤时间学习数理化知识。

当时极左思潮盛行,学习就是走白专道路。他通过在上海的姐姐,悄悄写信拜豫园中学校长周风为师。“周老师寄来课本,两人每天一封信,请教问题、批改作业。我是军邮不要钱,老师每封信要8分钱,我很感激他。”怕被发现,邬江兴把代数课本放在毛选下面,但还是被检举揭发,检讨、批判,从优秀团干部、“五好战士”被“发配”到农场种菜喂猪。

邬江兴的父母邬兰亭将军和李平。

为此,邬江兴向父亲写信诉苦:“学习技术有罪,而且罪大到了要毁掉前途,为什么?……没有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如何为人民服务?”“放牛娃”出身的邬兰亭,顶住批判“白专道路”和“单纯业务”的歪理谬论,用红蓝铅笔在公文纸上粗粗地写了几十个字给儿子回了信,大意是:没有信念是做不成任何事的,认准的事就坚决走下去,管他艰难困苦,还是黑暗光明,走下去……这是父子俩唯一的一次正式通信。

在父亲的鼓励下,邬江兴继续“书信学习”,近四年里,他学完初二到高三的数理知识,自学高等数学、大学物理、脉冲技术、电子技术、计算机原理等大学课程。

1974年,21岁的邬江兴作为总师组成员参与J103型百万次军用计算机研制,并担任内存储器调试组长。他再次感到自己的知识不够用。1975年,22岁的他入读解放军洛阳外国语学院计算机专业,边学习、边工作、边参研J103型计算机,直到1978年。

1980年,27岁的邬江兴申请进修,在郑州的解放军工程技术学院(如今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学计算机。“我做了五门课的助教,免学费。

本文刊登于《新民周刊》2024年4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