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证:抗战时期华北伪军制造的步枪
作者 Aaron Zou
发表于 2024年1月

伪军高德林部造“德林式”

汉奸高德林其人

1937年底华北抗战失败后宋哲元的二十九军南撤,该部少校崔培德假称奉宋哲元将军命令组织部队,在老家山东邱县(今属河北)一带招徕溃兵土匪,次年春投敌。投降日军后,崔培德部被编为伪民团军第一路,崔培德自任司令,由高德林统带特务旅。高德林大约就是崔培德纠集溃兵时招揽而来。八路军129师情报说该旅装备较好,人员多是二十九军老部队的。

各种文史资料对高德林的生平描述多有矛盾,有资料说他是二十九军的团长,也有说是河北省保安旅的军官。“二十九军团长”一说法恐怕并不准确,首先崔培德投敌前军衔是铨叙少校,如果高德林投敌前任二十九军团长,投敌后居于崔培德之下似乎不合情理。此外,1936年国民政府军委会铨叙厅官佐名册并无此人,推测属于地方保安团的可能性大一些。

“德林式”步枪机匣节套上刻印有“五色星”徽章,以及“德林式”字样

1939年伪民团军改为伪剿共军,崔部旋改为伪剿共军第二路军。1939年伪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建伪华北治安军,对各路伪军进行改编。1940年4月2日伪治安总署(1940年3月汪伪南京政府成立后,以伪华北政务委员会取代伪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伪治安部改称伪治安总署)免除崔培德职务,任命高德林担任伪剿共军第二路军司令。1941年10月伪治安总署将高德林部改编为伪华北治安军第102集团,辖第106团(刘化南)、第105团(高德林兼)、第104团(孙清泉),共约计2040余人。104团、106团驻巨鹿、南宫、威县、临清、王官庄;105团驻扎平汉路西沙河、三王村、白塔。1944年1月伪治安总署(治安部)改为伪绥靖总署,伪治安军改为伪绥靖军, 同时将102集团的番号改编为伪华北绥靖军第11集团,辖第31、32、33团。抗战胜利后,高德林窜逃至保定,被国民党收编为自新军暂编第一路第二纵队,所部18290人,之后改编为第28军。直到1950年11月高德林被人民政府镇压。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收藏的“德林式”马枪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收藏的“德林式”短步枪
伪河北省公署修械所要求枪械刻印“兰式”和制造所名称,此为修械所刻印规则以“保定制”为例子的示意图

高德林的兵工厂

1938年7月17日奉日军命令,崔培德命令副司令刘剑豪统带高德林的特务旅对沙河县三王村实施扫荡,19日占领三王村,留高德林率领一部在此驻扎。高德林将团部设在公孚煤矿(公司窑),内设立小型兵工厂,每月可出“德林式”步枪100余支、机枪8挺、掷弹筒80门。

1941年8月22日,八路军第129师发动邢沙永战役打击伪军高德林部队,战斗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夺取高德林的兵工厂设备以供八路军使用。8月31日夜晚,第385旅第769团对公司窑实施攻击,次日拂晓完全占领煤矿。第129师工兵主任王耀南指挥部队拆运兵工设备,缴获的设备交给八路军黄崖洞兵工厂使用。此后高德林部的枪械生产不复从前。如果按照每月出枪100支计,3年间可出产约3000余支步骑枪。

“石門”修械所造兰式步枪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收藏的“石门兰式”步枪,“兰式”步枪的上护手形状与三八式步枪有较为明显的区别
“石门”修械所造兰式步枪机匣节套上的字样,上为“兰式”,下为“石门”修械所名称

抗战期间,八路军和地方民兵与高德林部屡次交手,缴获了一定数量的德林式步枪。

本文刊登于《轻兵器》2024年1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