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项羽出生于楚,曾自封为西楚霸王,但也仍是“王”而已,没有真正当天子建立一个王朝,不过司马迁却认为,如果认识不到项羽的功绩,就无从解释秦的灭亡。
汉代在五行的轮替上直接接续秦代。按照五行相生相克的说法,秦汉之间是没有其他力量的直接承继。司马迁不接受这样的看法。汉高祖在群雄崛起中并不是最强大的力量。更进一步,在“成一家之言”的历史看法上面,司马迁凸现的是,秦末大乱中,以汉高祖的能力与个性不足以让秦灭亡。如果没有项羽,或者项羽代表的这些历史因素与变化,不可能有汉高祖打下来的天下,所以《项羽本纪》绝对值得好好认知。而且,司马迁在写《项羽本纪》时,从行文、形式上都明白地提示后世读者,要把它与《高祖本纪》对照着读。
出身
《项羽本纪》开篇,太史公用三言两语就清楚地写出项羽的身份来历,以及他的特殊个性。
“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时,年二十四。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短短几句话交代了项羽的来历,他是楚国军事贵族之后。作为这样的贵族之后,又有军事的传统,那么项羽的个性是什么样的呢?
他小的时候学写字,没有学成,去学剑,又不成。项羽父亲早逝,他跟着叔叔长大。项梁看到他那么没有耐心,非常生气,但项羽并没有因此就乖乖学了,他理直气壮地辩解说:写字顶多会写名字就好了,学剑顶多能与一人对斗,这不是他想要的,他想要“学万人敌”,即面对众人还能够打赢他们。项梁被这样的野心打动,就改教他兵法。听到学兵法,项羽非常高兴。但是司马迁在这里埋下一个伏笔——项羽仍然是一个没有耐心的人,“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即使自己说要学“万人敌”,但仍然是学一学皮毛就觉得够了。
后来,项梁杀了人,就带着项羽避仇,到了南方的吴。项氏世世为楚将,很有名气,吴地有很多人来与他们结交。项梁便借此开始组织自己的势力,在吴中偷偷地“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项羽在这个过程中也体现了出色的组织能力。
之后有一件非常精彩的事情。叔侄二人在吴中,刚好遇到秦始皇巡行天下。秦始皇最远到了东南方的会稽,由会稽渡长江之后,项梁带着项羽一起去看秦始皇的阵仗。看的时候,项羽忍不住自言自语地说:“彼可取而代也。”叔叔一听这个话,急忙把他的嘴给掩住,告诫他不要乱说,会害得全族被杀的。项羽身材很魁梧,“长八尺余,力能扛鼎”,他光是在那里一站,气势就让吴中的子弟佩服。可以看到,到了秦末大乱,也就是陈胜吴广揭竿而起造成秦系统性崩坏的这个时机,项梁、项羽有自己原来传承的资源,再加上在吴中的努力,已经准备好参与进乱局当中了。
那太史公用什么方式写高祖呢?《高祖本纪》开头是这样说的:
“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父曰太公,母曰刘媪。”
这几句话其实意义深远,因为它彰显了刘邦的出身是如何平凡。即便到后来当上皇帝,他的父母仍然没有留下名字,用今天的大白话来说就是,“父亲是刘先生,母亲是刘太太”,仅此而已。与他相比,项羽是楚国名将之后,祖父、叔叔全部是有名有姓的大人物。
接下来太史公说:
“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
这是一段神话,意思是说这个刘太太曾经在湖边遇到了神秘的力量。那个时候,打雷天阴,她的丈夫太公去看她,发现她身上盘着一条龙,紧接着刘太太就有了身孕,生下刘邦。所以,高祖刘邦的受孕是从神龙那里来的,而且他身上也显现出这种特殊性:“隆准而龙颜”,胡须非常漂亮,左腿上有七十二个黑子,其个性“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凡事不太计较)”。
因为要写当朝的事情,司马迁前面不得不写一些固定的说法,来表现开国皇帝多么了不起:他不是一般人,与龙有关系,是神特别派下来的。司马迁并不吃这一套,接下来的内容就显现出刘邦非常世俗的一面:“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