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邦当了皇帝之后大杀功臣?这或许是刘邦的千古奇冤。以萧何、曹参为首的丰沛原从集团和其他陆续加入的功臣们,只要不像陈豨这样公开叛乱,基本得到了封赏和善终,包括雍齿这种早年背叛过刘邦的归正叛臣,没有一个被杀的。萧何、曹参为首的功臣长期和汉皇室通婚,在长房绝嗣或者犯罪失去爵位后,汉皇室还会找出他们的支脉继承爵位。可以说,刘邦算得上对待功臣最为宽厚的古代帝王之一。
说刘邦杀功臣,更多是把他削除异姓诸侯王的事迹理解错了。但是,异姓藩王有自己的朝廷,有独立的领土、财政和军队,他们是为了各自利益和刘邦短期合作的伙伴,不是功臣。韩信早年只是刘邦部将,被封为齐王后,在刘邦和项羽对峙的关键时刻,还多少有观望的心态,直到刘邦把大量土地划分给他才愿意出兵。
刘邦击败项羽时,汉政权直辖的土地和战国后期的秦国差不多,关东绝大部分地区仍然掌握在异姓诸侯王手里。虽然这些诸侯王都亲汉,但若是刘邦想把这些诸侯国吞并,这些人联合起来对抗刘邦的后果依旧不可预料。从这个角度看,刘邦削藩的难度不低,几乎是要重新把关东再打一遍。他是如何举重若轻地做到这一切的呢?
楚汉战争中刘邦大封诸侯,项羽却极小气
当年,项羽依靠诸侯联军拥戴他分封天下的机会,吞并了大部分楚怀王的领地,随后对魏国和韩国巧取豪夺成为当时最大势力。所谓“项羽开历史倒车搞分封”和“刘邦顺应时代潮流,继续郡县制中央集权”,实际上是一种历史的误会。无论是项羽还是刘邦,肯定不可能把吃下去的肉再吐出来。当我们仔细查看历史细节时,将惊讶地发现:在楚汉战争的具体操作中,刘邦是大封诸侯,项羽则极度地小气。也就是说,在这期间,刘邦代表了分封,项羽代表了集权。
刘邦和项羽在此时的表现有着明显的区别:刘邦在表面上是分封制的明显支持者,对合作的盟友从来不吝惜予以加封甚至扩大封国。在刘邦最终击败项羽称帝前,他所封的诸侯都是盟友而非属下。从刘邦重新占领关中,到最后击败项羽,他直接统治的范围只是战国中后期秦国的地盘,关东所有国家在被汉灭亡后都继续存续,只是换了亲汉的国王:汉灭魏后彭越担任魏相,随后接替魏豹成为魏王,其领土从西部被秦国在战国时征服同化已久的地区换回到被项羽吞并的战国后期魏国核心地带;汉灭赵后,刘邦老友、赵国本土实力派张耳成了赵王;汉击败项羽临时任命的韩王郑昌后把韩国还给了韩国王族的韩王信;汉灭齐后,把齐国封给了大将韩信;汉灭燕后把燕国封给了卢绾。楚国体系内的九江王英布被项羽击败后领地被西楚直辖,刘邦又封英布为淮南王助他复国。甚至在项羽灭亡后,楚国仍然被改封给了齐王韩信。所以这个期间,刘邦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分封制度维护者。
项羽的表现却完全相反。韩信评价项羽时曾吐槽,项羽对手下人非常谦和有礼,生病还会亲自去慰问,把自己的食物分给病人并且哭一场。但是真正需要封赏的时候,印章上的角都被磨平了,也不舍得给人。韩信把这种情况称作项羽的“妇人之仁”,并非说项羽像女人一样善良心肠软,项羽屠杀关中或者齐地平民的时候何尝手软过。韩信说的是项羽虽然能给手下一些笼络人心的小恩小惠,但是在别人立下大功需要封赏的时候却很小气。试想,连印章都犹豫半天不舍得给,又何况封王?
项羽在关中分封后,不断巧取豪夺魏、韩领土。因为舍不得分出一部分魏国土地绥靖盘踞在这里的彭越,被迫面对他无休止的游击战,随后项羽又入侵了齐国。但是除了在汉军东进的时候临时封过一个韩王郑昌外,他并没有在新占领区封过任何一个诸侯。即使是这个郑昌,也是正在和齐国作战的项羽希望利用他的影响力拖住大举东进的汉军才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