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退场的姿态,就是你的格局

一
一个做新媒体的小朋友刚离职不久,在微信上拜托大家帮忙问问有没有合适的公司,想尽快入职。
我跟小姑娘打过两次交道,觉得她做事认真,能力也不错,就把她推荐给这段时间合作的一个平台,他们很快对接上,小姑娘欢欢喜喜地准备坐收入职offer,可那家平台的负责人,却偷偷来找了我。
一开口就是致歉,说小姑娘很优秀,但跟他们公司的定位不大吻合,所以很遗憾不能录用她。
这明显是个搪塞的借口,在我再三的追问下,那位负责人才发了几张图片给我。
那是小姑娘吐槽前公司的朋友圈:
天天晚上干到九点周末单休还要加班,11点老板还要夺命连环call,完全没有自己的生活,这不是工作,这是卖身!
不就是弄错了一个文案吗?还要扣我钱,这公司是穷疯了吧。
老员工甩锅新员工挨骂,呵呵,这就是我们公司的文化。
连着好几条,都是她离职之后发的,点赞的人不少,有人在留言里打听那家公司的名字,她也不遮掩,如实相告。
你也知道我们这行,本来做的就不是钱多事少离家近的工作,加班挨骂熬夜还不是常态,她要哪天从我们公司走了,是不是也得在朋友圈把我们骂一通?那位负责人无奈地叹口气。
为了招一个人,坏了公司的名声,这责任我担不起,请你见谅。
我表示理解,同时委婉地提醒小姑娘,最好能删掉那几条朋友圈,或者改成仅自己可见也行。
没想到她却回得理直气壮:凭什么呀,我反正都走了,受了那么久的气,说说还不行。
对啊,反正都走了,没人能骂你了。
可是说了又能怎么样呢?除了吓走潜在的雇主之外,难道还能等到前公司的一句道歉不成?
二
一个做互联网的朋友,从毕业开始就在一家创业公司卖命,跟着老板一路从三个人的临时组合打拼到如今上百人的团队,漂亮地完成了很多个盈利的项目。

登录后获取阅读权限
去登录
本文刊登于《视野》2024年3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