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头宰相
作者 张晓珉
发表于 2024年1月

鲁宗道(966—1029年),字贯之,亳州人,北宋著名谏臣。

纵观二十四史,大臣可以靠一场胜利的战争、靠一项爱民的政绩、靠一篇精美的文章,甚至可以靠一句恰到好处的马屁(比如和珅),达到出人头地的目的。但是,没有一个大臣靠的东西,比鲁宗道的更邪乎。

鲁宗道依靠的东西是——一顿酒。

这是怎么回事呢?

史料记载,鲁宗道进入朝廷后,因为没有后台和门路,一直默默无闻,当年的“同学们”都发家致富了,他还是一个小小的侍从官。

很多人一直有一个误区,认为宋朝的官员工资不菲、待遇颇高。其实,宋朝的官员两极化极其明显。位高权重的人,工资高得惊人,富得流油;官小人微的人,工资则少得可怜,难以养家糊口。

因为官卑职小,鲁宗道每月领不到几个钱,只能在远离皇宫的偏僻地方勉强度日。

当时,鲁宗道家旁边有一条街,街里有一个叫“仁和酒家”的酒馆,酒香醇厚,价格还公道。

在休息之余,鲁宗道会来这里小酌几杯,缓解一下压力。当时宋朝明文规定,不许官员在公众场合饮酒,因而在喝酒时,鲁宗道都会换一身便装,选择一个隐蔽的角落。这么多年了,他一直没有被发现。

天禧元年(1017年)的一天,皇帝要修改一篇文章,急召鲁宗道进宫。传旨太监来到鲁家后,没有见到鲁宗道。鲁家的人不敢声张,就让太监在家里等等,他们则去“仁和酒家”找鲁宗道。

很快,家人找到了鲁宗道,把他接回了鲁府。看见鲁宗道后,传旨太监立刻宣读了圣旨,与他一起回宫。

在回宫途中,太监闻到鲁宗道身上的酒味,满脸不悦,道:“大人刚才干什么去了?一身酒味,皇帝若怪罪大人,如何是好?如今大人因喝酒晚到,皇帝必问之,还请大人找一个合适的借口告知我,我来帮你圆谎。”

太监本是一番好意,不料,鲁宗道回答道:“若皇帝怪罪,我便如实回答,刚才在酒馆喝酒便是。

本文刊登于《视野》2024年3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